文/七堇年那是一个美妙的晴天,我和一个老朋友见了面,聊起关于“自我认同”和“虚无感”的问题,点到即止,心照不宣,像两只蜻蜓点水,涟漪交融。能聊这样话题的人真的不多。当然,说起这样的话题,我们也并不会比蜻蜓高级到哪里去。她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你去...
文/苏陈这个被长发掩埋的红痕,是她漫长而压抑的青春时光的全部证明。A范云舟抱着书本走向教学楼,正四顾清晨景色,些许嘈杂声涌入耳畔,等到回过神,她已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她坐起身,低着头揉膝盖的红肿处。撞得不严重,心里的委屈比疼痛多。她把乱飞的发丝拢到...
文/刘斌从小我写的作文就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这些年,断断续续地发表过一些文章,也拿过奖,无形中成为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有些标签,好像一旦贴上,时间久了就会渐渐地变成胎记,再也不能撕下来。我活得如同一本行走的三好学生手册,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
文/路明那时以为十公里是那么漫长,跑下来才知道不过如此。其实十年也不过如此。一次次越过起跑线,再也不是当初的少年。那是我中学时代的最后一届运动会。当时我瘦得像一根竹竿,体育成绩不值一提,只有长跑还拿得出手。体育委员拿着报名表拉人,各个项目都有人报...
文/骆阳高一的时候,我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学文。原因很简单,我觉得我智商不够用……大概高中物理第一章我就没跟上。当时我所在的班级是个理科火箭班,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下学理,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和室友就连吃饭也吃不到一起去,虽然现在看来可能...
文/叶倾城才上初二的女孩子问我:“到底要不要等室友一起吃早饭、上自习、去卫生间……”她的寝室四个人,从初一起就同进同出。到了初二之后,每个人的“时间表”开始产生了微妙的不同。有人晚起,有人在临出门前想起还忘了件事,她等得不耐烦了,忍不住和室友们提...
文/三毛我回国看望久别的父母,在跟随父母拜访长辈时,总有人会忍不住说出这样的话:“想不到那个当年最不爱念书的问题孩子,今天也一个人在外安稳下来了,怎不令人欣慰呢!”要再次离家之前,父亲与我挤在闷热的贮藏室里,将一大箱一大箱的书籍翻了出来,这都是我...
文/熊燕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你从未离开过家,嘴又笨,上初中还被街坊误认为是“哑巴”,突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不会迷路?食堂吃饭时,你能“抢”到饭吗?你有那么多不喜欢吃的菜,如果食堂只有那些菜怎...
文/蒋方舟八十八是个吉利的数字,也是我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出现小小失误的分数。当拿到数学卷子时,我两耳轰鸣,有一种要睡觉的感觉。我拿着试卷反复地看,就像看一张宣布我被砍头的圣旨一样,接着,我便想到了妈妈打我的镜头,也许是我多虑,我都想到了她会把我卖到...
文/千江月亲爱的孩子,许多年后,不管你过着怎样的生活,想起今天这样一段日子,人生的这个十字路口,自己是怎样孤注一掷手脚并用艰难地爬了上去,你都会感谢拼了命的今天的自己。1“妈妈,我们这样辛苦地学习是为了什么呀?”大妞问我这话时,是晚上十二点,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