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摘
《读书文摘》由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湖北人民出版社协办,是一本以思想性为指导、明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刊物,基本思路是“古今中外,天下妙文”,尤其注重对国内各出版社最新书籍内容的推介。刊物问世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特别是在文化发达的地区和各大省会城市等地已经形成了广泛而固定的读者群。
文集访问量: 11448 次
音乐列表
钢是炼成功的刀是磨锋利的1959年6月,北京市一些工厂里开展了一场“大鸣大放”,许多徒工提了很多意见,有许多好意见,也有一些不正确的意见。北京市团市委打算召开一次徒工代表大会,把一些问题讨论清楚,引导徒工们正确认识问题。一天,团市委书记张进霖与青...
倪方六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有诗称:“老夫三日门前立,珠箔银屏昼不开。诗卷却抛书袋里,譬如闲看华山采。”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
倪方六汉朝时,佩囊被称为“囊”。囊是一种小包。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当年董卓作乱迁都时,东汉国家图书馆里所收藏的那些丝帛书籍,大的被连缀成帷帐车盖,小的就被做成了佩囊。为藏书被损毁实乃可惜,此即所谓“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囊”。...
倪方六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最高指示”和自己要上奏的话。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也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
倪方六“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
吴晞“两宋”向以“郁郁乎文哉”著称。两宋时期文化昌明,是历史上刻书事业空前发达的时代,也是统治者最热衷于图籍文教的王朝。但赵宋统治者也颁布了许多禁书法令,采取了多次禁毁措施。宋代的文网虽不似秦皇焚书之暴烈、明清文字狱之严酷,但它对两宋刻书史的重要...
周渝在民国题材影视剧中,国民党内部的称呼一直是个颇具时代感的元素,看得多了,观众也摸清了门道。领导一律称某座,如“师座”“处座”,“局座”甚至被顽皮的网友用在了当代某著名军事专家身上;同辈官员间喜欢称兄道弟,关键时刻可要“拉兄弟一把”;“校长”就...
我们中国人,有一桩极可耻事情,便是那“媚外”二字。“媚外”二字的意思,便是“拍外国人马屁”。你看我们中国,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小民孩子,哪一个不拍外国人马屁。要是拍了马屁,外国人便待中国人要好了;或是拍了马屁,国家便可以保得住不亡了;或是拍了马屁,...
顾农一《鲁迅日记》1933年6月28日记有“下午为萍荪书一幅云:‘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这首诗后来被编入《集外集拾遗》,题作《无题》;当时鲁迅还为陶轩(黄萍荪的表兄弟)另书一幅:“如磐遥夜拥重楼,翦柳春风导九秋。湘瑟凝...
裴毅然留美初兴我国留美始于1840年代,起初纯属民间行为。第一批留学生中的三位——容闳、黄胜、黄宽,均为澳门马礼逊教会学校的学生。1847年1月5日,校长布朗博士因病归国,希望能带3至5名中国学生留美。此举得到香港基督教会教友的资助,向每位留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