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努力张扬新的编辑理念,一直致力于独特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的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主要栏目:我的批评观、文论大家、今日批评家、理论新视界、个人锋芒、现象解读、今日热读、读来读去、港台澳文苑、未来文坛、品牌论坛、本期特稿等。
文集访问量: 6792 次
音乐列表
文学是人学,它后面藏的是深厚的文化。因此,对文学的批评就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其实它考验的更是一个批评家的综合素质,尤其他的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还有他对人性的理解。一个内心陈腐的人,和一个深具现代意识、心灵清明的人,面对同一部作品会有截然相反的感...
周新民余存哲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其决裂传统、追慕西方的态度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具体到乡土小说创作层面,大多数作家以启蒙思想来观照乡村,书写凋敝、荒凉的乡村,塑造麻木不仁的乡村人形象。不过,一些具有恬淡田园诗风的乡土抒情小说则构成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另外一...
一研究文学批评的人通常习惯性地把文学批评分为作协派与学院派并加以批判,得出褒此扬彼或扬此褒彼的结论,这种以作者工作身份和行文习惯划分的做法,其实是很粗糙很偷懒的,不可能触及文学批评的实质问题。因此而产生的对文学批评本身的分歧,也就反而好像只是个人...
李松刘欢新世纪以来海外汉学界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进展,新作迭出,影响很大。作为西方汉学界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成果,无论是梅维恒(Victor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还是近...
尽管文学史的出现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密切相关,但是,在海外学界文学史书写从来都不是热门选项,尤其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更是如此。虽然海外也有一些具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形态的研究著作,甚至也有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國文学...
主持人季进:在中国大陆学界,文学史的议题好像总是常论常新,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海两拨人马各自出发,遥相呼应,针对趋于僵化的文学史写作,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重写文学史”的倡议,一时间金声玉振、意气风发,令人怀想不已。今日回望,我们一方...
江腊生赵晶晶讨论当代文学七十年的话题,一直无法绕开小说《白鹿原》的文学史影响。它的出版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无论在宗亲社会与乡绅文化的回望与挽歌中,展示乡村历史变迁;还是从乡村性史的流动,揭示乡村社会权力的另一种脉动,或者立足于乡村社会...
1980年代以来,形式问题一直是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关注、思考的重要问题,乃至是20世纪80年代文艺变革的核心所在,如1970年代末,画家吴冠中提出形式美观点、星星画会的形式创造、朦胧诗意象语言上的探索等。但真正形成形式探索潮流的,是19...
李松睿当年从复旦大学读完本科,选择负笈北上,回到故乡京城,到燕园读中国现代文学硕士,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他博士毕业也已经有六年多的时光。我有幸作为他的硕士和博士导师,从某些方面见证了他的成长,欣喜地看到他在学术道路上开始走向成熟,尤其欣慰于他已经...
即使是与20世纪80年代那个文学与批评的神话年代相比,今天的文学批评也不可谓不繁荣。然而比之于80年代纷纭的价值立场下的众声喧哗,经过了逐步稳定分化的90年代,如今的文学研究和批评界的总体生态是学院化与体制化的。因而对于年轻一代的研究者而言,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