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
《上海文学》是中国一本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杂志,杂志坚持高品位、前卫性的文学理念,凸显当代都市生活的品质,以小说及文学、文化研究方面的名牌栏目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及都市文化的发展潮流,被誉为“海派文学的主办基地”(王蒙语)。
文集访问量: 7210 次
音乐列表
柳宗宣沪蓉道上太阳从汽车后视镜升起当我们的私车朝向老家的方向回家需趁早。晨雾在游荡乳白色地横穿沪渝高速路你把车速不得不放慢它们浪荡到右侧的田野油菜花的颜色变成淡黄然后消散,金黄油菜花复现车上的三个人,回忆消逝的美景他们不停地还乡,渴望着重见吉普车...
张如凌远古的呼唤昨夜。梦里我亲爱的马走了那匹深褐色的汗血宝马沿着诸暨浣溪河边一个清凉寂静的中秋夜圣洁的月光照引它朝春秋国广漠的草原去了是载着美女西施上的路她是吴王夫差心爱的女人同去找三千年前的家园追逐梦。无缰疾驰早该让它奔向远古的属于它的岁月如此...
赵晏彪春天的北京因了一场大雪乍暖又寒,我和妻迎着北风而行。几声稚嫩的小鸡叫声摄人心魄。循声望之,路边一位妇女风中站立,胳膊肘儿上挎着一只篮子。篮子上盖着一件破旧的棉袄,只露出一点缝儿。凡属禽类,小时候都呆萌可爱,小鸡亦然,那绒绒的毛色,不见则已,...
李娟小时候我在四川,总爱长时间流连乡间小道。无目的地行走,奔跑,喃喃自语,高声唱歌。田野四面荡漾。夏天鸣蝉如密网裹住双耳,冬天湿泥顽强团在鞋底。眼前道路无尽延伸,心中异想呼啦迸响。火花四溅,大汗淋漓。我如感受不到全世界一样行走在全世界里,如鱼感受...
有外地朋友来新加坡,我会带他们或建议他们去芽笼的薝蔔院(广洽法师纪念馆)看看。它是广洽老和尚生前的精舍:一幢蓝色琉璃瓦的三层建筑,独门独院,闹中取静。前院有两株薝蔔树,开花时节,一片幽香。薝蔔,是梵语音译。色黄,香浓,有人说是栀子花的一种,也有人...
何华抗战期间的1939年和1940年,这两年张充和跟随三姐、三姐夫一家先后落脚云南的昆明和昆明边上的小县呈贡(如今呈贡已成为昆明下属的一个市辖区,也是著名的花卉和蔬菜生产基地)。到昆明后,她在一个教科书编委会里编选诗词散曲(三姐夫沈从文编选小说,...
袁凌《生存课》引言这个专栏,是几年前的一本书《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的续集,也是长期写作的系列。系列的取材,大都是生存地面上辗转的各色小人物,或是历史地層中叠压的无名氏。题目触及生死,是想郑重于当事人不免卑微的生存。“死生事大”,不论人生如何卑细,在...
1989年3月27日,越洋而来的噩耗,告诉正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的我们:“幸存者”诗人俱乐部里很有才华的年轻成员海子卧轨自杀了。今天,海子已经像顾城一样,成了一个神话。他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了房地产广告商们的最爱;他的故乡,成了年轻...
陈九“科罗娜”是纽约一个社区。1990年至1993年间,那里居住着一批来自中国的漂泊艺术家,包括诗人、画家、音乐家、电影人,和作家等。他们住得相对集中,并逐渐形成一个沙龙,吸引着众多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到此聚集。这些人初到异邦年轻气盛,远离故乡亲人,...
霍艳《卖身人》非典型钟氏风格作品,她过去的作品以自我为起点,写作家族历史,充满野性力量,却少了对现实的关照。这篇小说可算是一种简单、现实写作的回归,描绘公寓管理员小陈的内心世界和他所处的封闭空间。小说开篇如摄影机镜头,扫过每一个细节,叙述小陈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