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5589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孤树
  • 混沌虚空
  • 宋家园
  • 蔚青
  • 呆金庭
  • 林沐风

陈富瑞邹建军摘要:在国外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新移民作家不断反观记忆中的“文革”、“裹小脚”等现象,文化记忆在海外新生活中引起了冲突与对立,促使冲突双方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也对某些重要的文化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文化的跨域书写,新移民作家试图构建...

浏览全文 阅读(21792)

陈为为江少川摘要:新移民诗人远方、刘荒田、周正光等在诗歌创作中善于采取空间的形态,在意象的并置与重组中寻找记忆,在叙述场所的选取与转换中寄托孤独,在诗歌语言形式的空间化中展示“跨界”经验。这些创作体验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时间限制,深刻地反映了他...

浏览全文 阅读(21789)

刘俊摘要:在北美华文文学中,沙石是个较为特殊的作家。他对生活中的一些“例外”和人类心理中的某些“异常”,似乎更有兴趣,这些领域,是沙石借以表现北美新移民社会现实人生和人性深层最常用也最擅用的“载体”,而沙石小说的独特性,也主要体现在他对这些领域的...

浏览全文 阅读(21748)
文学批评的逻辑 2023-11-09 08:48

王伟摘要:兰志成先生坚守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崇尚个体、审美、文学性,据以对朱立立先生的《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实践作出了不妥的指责。朱先生对周蕾关于“中华性”的简单化看法提出了批评,兰先生对朱先生的反批评是缺乏学理根据的激烈之...

浏览全文 阅读(21776)

李晨摘要:影片《海角七号》在台湾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不仅因为影片中涵盖了当下诸多流行元素,更由于片中呈现出的强调本土的论述方式以及柔化殖民历史的价值观,恰好迎合了当代台湾社会的政治审美取向,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关键词:《海角七号...

浏览全文 阅读(21728)

张重岗摘要:《海角七号》中诸多元素的拼贴已使之变成了一个文化的杂烩。其中的层面不少,诱发的问题更多,大概需推至精神史的层面来考察。基于电影界说书人的自我定位,编导魏德圣的构思不无可取之处,即选取各年龄段台湾人的郁闷和焦虑作为影片的情绪主线,伴之以...

浏览全文 阅读(21725)

李正琴陈学祖摘要:当中国女性经历了凄苦惨痛与挣扎奋起的感性体验之后,一群独特身份的女性开始智慧的探索。台湾及海外华人女作家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际遇,挥洒自己特有的细致与殷情的个性,调试知性的话语,塑造知性的形象,她们以自身的姿态,或者以文本世界中叙...

浏览全文 阅读(21687)

赵小琪摘要: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即事物偶然相接法与幻觉记录法的借鉴与化用,使得他们诗中的想象力较之此前的现代诗社、蓝星诗社诗人诗中的想象力更为活跃,作品中的意象也较之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诗人诗中的意象更为丰富多彩、新颖别致。关键词:创世...

浏览全文 阅读(21676)

兰志成摘要:朱立立教授处理身份的跨时代瞻望有很大的暧昧和简单化处理。个体内在生命的本真的艺术书写被家国、民族、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认同等抽象理论术语所排斥、挤压和覆盖,这样的文学批评的个体尊严和个体生命存在的合法性何在?《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

浏览全文 阅读(21748)

陈涵平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澳门文学的研究专著不多。饶芃子先生是最早关注澳门文学的研究者之一。早在1984年,她就与澳门文坛有了直接的接触,此后又多次应邀到澳门讲学,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文学、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她撰写了系列学术论文,对澳门的文...

浏览全文 阅读(2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