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及海外。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反映艺术界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就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艺术杂志。(每期有北京及外地、海外文章,体现上海的包容性,重点为新视角、新作品、新领域)
文集访问量: 8463 次
音乐列表
傅军“镜像”在西方是一个非常久远的话题,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开始就和镜像有关,后来弗洛伊德、拉康等更多是把“镜像”作为哲学问题来思考。镜像虽然是虚拟的,但它实际上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因此后来“镜像”这个概念,常常用来阐释一个事物通过另一个事物...
宫林林艺术展览也是“看世界”的诸多方式中的一种,而当代艺术不仅意味着前沿的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也是不同地方语境下的个体经验交流的渠道。作为全球生活的参与者与思考者,当代艺术家总是对于最为直接的当下、对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做出即时而独到的回应。今天的...
陈悦一“在地性”究竟是指特定的艺术语言或创作媒介,还是处理艺术与特定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有些研究者认为“在地性”一词被一些主流文化机构不加批判地吸收与使用,从而降低了其艺术性和政治功效,成为了一种“问题概念”(Problem-idea)。而另...
易雨潇Site-SpecificArt强调地点与作品之间不可替代的意义。虽然“在地性”在文化身份、艺术乡村建设、双年展、公共艺术中广泛使用。但是对于“在地性”的学术梳理却很少,在地性和在地艺术的概念和翻译目前都存在诸多歧义,不便于学术研究和交流。...
王洪义“在地性”是指为某一特定地点而创作的艺术品,是公共艺术的特有属性之一,也是公共艺术与一般雕塑作品的区分点。为特定地点而创作的艺术能连接历史与现实,成为鼓舞人心的在地精神载体,在保存历史记忆、临时存在和非商业化过程中,实现公共艺术服务于社区和...
刘旭光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一个人,我们会希望这个人生活在如下的何等状态中?一、被深藏在闺房之中,偶尔被主人领出示人;二、被囚禁于橱窗内,摆出一种造型供人参观;三、如一个从不离家的原住民一样留守家乡;四、如一位波希米亚氏的行吟诗人,游走四方;五、如...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年来,在不断国际化、观念化的同时,一些艺术家始终尝试着“在地化”的创作与实践。这种“在地化”倾向目前有多种表现,其一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及符号,其二是用接近物派的方式,用东方传统哲学思想介入创作。那么这些“在...
杜竹敏2018年夏天,因题材撞车的两部清宫剧而成为乾隆的天下。先后在爱奇艺、腾讯两大网络平台播出的《延禧攻略》《如懿传》让“乾隆和他的女人们”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而作为古装历史剧分支的“宫斗剧”,经历了十多年的孕育、发展之后,已俨然成为历...
王杰、卢幸妮等王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从美学的角度,结合美学来讨论伦理问题,在当代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暴裂无声》就是典型,它既是一个电影,一个美学对象,也是个伦理问题。《暴裂无声》不论从题材还是表达方式,都是有很强互文性...
刘小波在灿若星河的古希腊神话谱系中,有我们普通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权谋和战争,有嫉妒和仇杀,有通奸和乱伦,充满了斤斤计较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可能是因为古希腊人都觉得这些大神太过沉闷,于是就造出了承载欢乐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凡是他所到之处,都是一派欢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