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及海外。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反映艺术界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就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艺术杂志。(每期有北京及外地、海外文章,体现上海的包容性,重点为新视角、新作品、新领域)
文集访问量: 8273 次
音乐列表
李拉“香槟酒气满场飞,钗光鬓影恍来回,爵士乐声响,跳rumba才够味。”至今还耳熟能详的歌曲《满场飞》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在有着弹簧地板舞池的百乐门,几乎夜夜上演,为歌曲伴奏的是风靡一时的吉米·金乐队。当时的上海,电影、时装、戏剧几乎都与欧...
序百多年来上海传承发展着“海派”精神,我个人最欣赏和吸纳的是两条:一条是博采广纳、海纳百川;另一条是敢为人先、创新凝练。我大概是一个天生的海派音乐家:生于斯,长于斯,发展于斯,到海外去转了一圈后又回归于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被注定了的命运...
黄敏学陈喆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中写道:“如果这种被粉饰的颓废风格在美国城市可以成为‘爵士乐时代和‘咆哮的20年代的典型象征,它在中国读者和电影观众那儿却依然是一种幻象:这是一个梦幻的世界,交织着向往和压抑。”11927年,黎锦晖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
王勇海派流行老歌的创作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兴盛于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心课题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肩负的总任务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程度地反帝反封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海派流行老歌在总的倾向上,主要反映的是...
陶辛所谓的“海派”艺术,通常被认为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在上海地区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海派绘画和戏曲相比,上海的音乐文化似乎并没有呈现出那种自身相对统一特征以及区别于他者的鲜明特征。即便是最为接近“海派”概念的“时代...
陶辛上海原本是个小渔村,猜想当时应该是有音乐的,只是似乎没有传下来,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现在所说的上海的音乐,基本上是开埠以后产生的,是在一种半殖民半封建的都市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输入也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品类的传入,而...
01上博:“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上海博物馆携手英国国家美术馆于2023年1月17日至5月7日,举办“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览共分8个板块,以52件欧洲大师的油画杰作,为观众讲述四百年经典的欧洲绘画史。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欣赏到...
何振华“造化有功力,平分归笔端。溪如冰后听,山似烧来看。立意雪髯出,支颐烟汗干。世间从尔后,应觉致名难。”每次想起陈逸飞在田子坊的工作室里濡墨挥毫试笔中国画的场景,我总也会想起方干的这首题画五律《陈式水墨山水》。《浔阳遗韵》也好,《双桥》也好,到...
施之昊一大约几十年前,学术界都流行“中西结合”这个词汇,现在看看,结合得好的项目很少。近年都不听闻这个词汇了,笔者却从新出版的《欧美观画记》中,看到了不着痕迹的、融入血液的“中西结合”的学术方法,而且是在讨论西方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这本书的...
许成希近几年文物保护建筑的修复开放举措令人欣喜,是对于历史记忆的一种梳理,也是谦卑承继。与其陷入关于历史的是非命题中,也许更加迫切需要的是面对这些历史记忆,认识、反省,参与到其中共谋建立新的对话。介入的现场上海文物保护建筑群、工业遗产建筑群的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