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及海外。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反映艺术界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就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艺术杂志。(每期有北京及外地、海外文章,体现上海的包容性,重点为新视角、新作品、新领域)
文集访问量: 8493 次
音乐列表
如今的展览噱头越来越多,似乎越来越适合拍照、打卡,甚至社交网络还一度调侃“看展的人不要挡住拍照的人”。以至于,如今的展览没有“多媒体”就不吸引人了吗?我们到底看一场展览(有些还是高昂的票价)是为了什么?同样的,现在很多话剧、舞台剧频频打出“沉浸式...
武小川张亚谦曾宪洲2018年起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武小川、张亚谦等人成立关中艺术合作社,并在本地发起一系列的文化乡村建设工作,在鄠邑区石井镇蔡家坡村创办第一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反响不错。第二届“关中忙罢艺术节”也应时...
郑周明从浙江桐庐宣布与日本大地艺术节合作开始,到明年秋季,围绕艺术节的本土化还会有更多探讨,在相似的乡村危机与同样的振兴乡村理念上,我们大可期待这种“移植”是值得试验的,而关键只在于如何让艺术家理解江南文化的丰富性,如何让外来者与本地人产生信赖互...
郭奕华乌镇模式,是通过艺术提升小镇旅游经济的一种实践。当代艺术展、戏剧节,它们像是一场艺术嘉年华,吸引众多游客到此狂欢,为小镇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可否认,从古镇旅游开发角度看,乌镇走出了自己的模式,也成为古镇开发的成功案例。但是,乌镇本地居...
蓝庆伟“乡村”艺术现象的形成是有多重原因的,“赞助艺术”要素的变化只是其一,另一重要原因是美术馆外艺术系统的探索,这是与经济环境的外力同时起作用的内因。而即便是有着内外因艺术系统和“赞助艺术”的作用,我们还是难以回答“乡村”艺术到底有没有真正“介...
世界文明史,一大半属于农耕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更源远流长。今天,依托农耕文明而发展的民族民间艺术,受到现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冲击,日渐式微。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乡镇人口借着教育和工作大量移向城市,并由此带来了大量民宅空置、留守儿童缺乏关怀、当...
藝术进入乡村的理念,在中国不仅火了,而且已经启动了诸多的项目。其中,有自发的、在地的实验;亦有引入外来模式的合作。在空间结构上,乡村大地艺术节属于乡村文化治理的一部分格局,是文旅融合大政策之下的地方举措。在概念内涵上,它又代表了当代艺术与人民群众...
刘进“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小津安二郎如是说。6月20日在这次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深夜11点场的《痛苦与荣耀》,看完已是凌晨1点,整个人昏昏沉沉,像喝醉酒一样,结果三天后,我发现余醉还在,感叹这酒后劲真大,反复听着电影的插曲,必须靠文字的导出来...
黄松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一幅取自《大闹天宫》的设计海报惊艳了众人;不仅如此,高清修复版的《大闹天宫》《天书奇谭》引爆票房,也引爆重温经典的口碑。同期,在社交网络上也在劲刮致敬经典之风,很多人在追溯上海美术电影厂曾经的辉煌。然而,今天我们能...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而走过22届、26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直坚持与时代同行,反映社会发展重大节点,鼓舞和激励人民大众和电影人砥砺奋进。本届电影节的亮点是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大型文化活动的“5G+4K”超高清直播。本次电影节还首次设立与技术创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