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杂志,创刊于1985年元月,是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对联艺术半月刊。作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刊,杂志创刊20年来,一方面及时传达学会的声音,指导全国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致力于对联艺术交流、更多还原。
文集访问量: 11384 次
音乐列表
□黄一坤对联从古诗词走出来且逐渐自成体系,但是不管怎样演绎变化,都与文字学、语言学等分不开。本文谨就自己在对联创作中,关于动词结构形式之状动结构和动补结构的应用心得,与大家交流。一、状动结构谈到古代诗词中古人如何斟词酌字、精推细敲时,大家都会联想...
□刘可亮借对是古代诗联家较为常用的手法,笔者曾统计过富厚堂诗人,以及台湾当代名家成惕轩先生使用借对的情况,并撰有专文。为了进一步帮助人们客观认识、正确对待借对这一手法,推进对联文化的复兴,特对湘潭地区(含老湘乡)史上对联名家的作品进行了统计和研究...
文||高科《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从分析《史记》的体例入手,高度评价了《史记》“虽殊古式,而得事序”,反映了其撰史“得事序”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刘勰极其认同我国古代史学家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赞扬了司马迁“...
文||李姝润《春秋左传》中记载过多位鲁国伯姬的嫁娶婚丧状况,其中对于郯伯姬的记录却少之又少,既无他国来聘和出嫁的记录,又无卒葬记载。人们不禁疑惑,郯伯姬的身份究竟是什么。本文通过提出多种猜想,分析得出郯伯姬的身份,并对其记录较少的原因进行探究。据...
文||姜振宇吴昌硕出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彼时时局动荡,他不断学习和钻研前人制印经验,为其创新篆刻艺术提供了动力。大量文物资料的发掘给他提供了便捷,再加上吴昌硕酷爱书法、国画,全方位继承和发展篆刻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篆刻造诣,一跃成为这一时期书...
文||刘嫄本文以传统手工艺与机械的争论为线索,梳理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阐释传统手工艺存在的价值,指出了当前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当今时代,有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也有以展现中国传统生活与手工艺为内容的短视...
文|段娟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日益引起各界的重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古诗词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文化...
以大都市楹联撬动文旅产业——天津、重庆楹联学会互动交流本刊讯最近,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楹联学会会长陈伟明率学访团赴访重庆市楹联学会,就新时期都市楹联文化繁荣发展的话题进行交流。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重庆市楹联学会会长何登荣,重庆市楹联学会党...
文|潘继成《对联》编辑部:楹联界目前已归纳出15个楹联避忌:1失联,2失衡,3跛足,4生造词,5犯重,6犯同,7合掌,8犯词,9失接,10失拍,11失替,12失对,13尾同声,14尾三仄,15尾三平。这两年来,笔者观察思索楹联撰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文|吴世超热浪滚滚来袭,夏天果然不一样。这天傍晚,趣对村口老槐树下又热闹起来,村民们扇着蒲扇纳凉,有一搭没一搭地数着流萤,望着星星拉家常,倒也格外惬意。突然,刚毕业的女学生叶子“啪”给了自己一巴掌,紧接着另一边脸又一巴掌,大家都楞住了。叶子涨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