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学
《安徽文学》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1950年创刊,2011年全新改版。主要栏目设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历史图景、现实体验、文学方阵等。来稿一经采用,即致稿酬与样刊。欢迎海内外所有从事汉语文学创作的作者投稿。
文集访问量: 8923 次
音乐列表
向叶平生日那天,夫君突来雅兴,要请我去茶楼喝茶。茶楼地处幽僻的城西,古色古香的二层木楼,檐角有风铃低垂,在晚风中叮叮当当,煞是空灵。两个身着青白相间蜡染小花布的年轻姑娘站在门后,进门即朱唇微启:小姐、先生,您好!声调平稳优雅而温软,令人不禁生怜。...
梅海霞那是一条窄而长的堤坝,微微隆起,像一道浅褐色的疤痕横亘在平坦的原野上。虽然已是早春三月,我们到达的时候,却刮着阴冷的风,寒塘衰草,天地间一派苍茫,只有麦苗在饱满的积雪覆盖下,蓄积了一冬的能量努力地钻出大地,给农人一个年头的希望。友人承包下这...
刘伯谦俗话说: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童年打鸟不一定是为了吃它,更多的是一种捕猎后的刺激。那时最原始的工具是弹弓,子弹是随地可拾的石子。把石子安放在橡皮条的中间,右手拉弓,左手拉开包裹着子弹的橡皮条,瞄准了树上房屋上的鸟儿,猛然弹开,中弹后的...
郑学林皖南广德县高湖乡秀山冲就是我的老家、我的出生地、我童年生活的地方。这是一个距县城只有二十里石板路、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的小山村。因一个金姓人家外全都姓郑,所以又被人称“郑家院”。全村十几户人家,除了我家房子以外,其他人家的房子都是由高耸的...
鲁赤听说本县的白云岩有青鸟,听说而已,没有亲见,我所认识的人谁也不曾亲见。曾读过黄复彩先生的一篇美文,写的就是去白云岩寻青鸟的事,同行的人都说没有寻见,可我觉得黄先生寻到了,那便是那时那刻的心境,或祈福,或憧憬。我是不愿意成群结队的车马劳顿之旅的...
高家村时近清明,我沿着村后的一条小路走向墓地,我的亲人——爷爷、奶奶还有一个早逝的堂哥,他们静静地沉睡在这里,再不回来。我不知道在泥土下面是否真的有一个安静、冷清的村庄,但是,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在我所不能感知的地下以另一种方式生活着,他们生活在泥土...
张明润说起乡村的老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村里的老屋和古树。老屋已是伤痕累累,但老人们大多还住在里面,他们似乎比较适合住在老屋,或者说,这样的老屋也比较适合老人们来衬托。而老人们往那村口一站,形销骨立,一脸深沉,又多像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树。如今村里是年...
王学银一入夏,天气便炎热起来,知了也整天在枝头鼓噪,晚上坐在空调的屋里,身上被风吹得凉凉的,这时便想起儿时在乡下的社场来。想起它,便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些亲切而生动的日子。乡下的社场一般选在地势较高,离村庄稍远,交通便利,四周无障碍的空地。这些要求除...
张寄寒都说“江南稻草赛貂毛”,它是江南水乡人家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宝,它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小时候的冬天,每天上午在故乡长长的市河里,纷至沓来的一条条载满了稻草的农船,船主们都在吆喝“阿买稻柴哎……”母亲和几个邻里妇女站在河桥埠头把卖...
梅素娟一百年前,丰大圩是一片无垠的芦苇滩,浸泡在水泽里,连个名字也没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为县遭遇灾荒,爷爷的父母带领家小,离开故土,加入到逃荒的人群。这支逃荒队伍沿长江西上,一路上忍饥挨饿,淋雨浴风。经过的村落家家紧闭门户、猫狗噤声。为了弄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