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
《伊犁河》(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联主办的一份纯文学期刊。《伊犁河》先后两度更名(前为《小小说读者》,后为《作家文摘·典藏》),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2月恢复原刊名。复刊后的《伊犁河》杂志仍为综合性文学双月刊。2009年第1、2期已于近日出版。主要栏目:消闲阅读、天山笔会、乡土记忆、大地走笔、行云流水、散文诗页、空中画廊。《伊犁河》杂志曾是新疆重要的文学期刊,在西北及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复刊后的《伊犁河》将突出先锋性、新锐性、民族性、前沿性,用一流作家作品引领地方文学
文集访问量: 5892 次
音乐列表
迄今为止,走向小镇的唯一方法仍然是保持缄默,为某次恤养巧立牌坊将来意丢失,祈求这刻意为之的举动作为清白身世的旁证——自然如此在成为浊泥的同时,嘴角已经爬满锈迹借宿于细密画中的几年,我常被问及出身——合情的解释是,我来自黑夜,也将长眠于黑夜这暗哑色...
王兴八卦城郊外我家院子的西头,当年嫌种果树劳累,便栽了一片杨树林,刚好挨着国家万亩生态林。正是四月,在此起彼伏、宛转嘹亮的鸟叫声中,我们开始种东头的菜园子了。杨树杆翠绿翠绿,接天的枝条上垂着很繁的暗红花穗,落得满院子都是。花穗有两种,一种像红艳艳...
王国华也不知道是什么鸟,躲在道路两边的树上,叽叽喳喳地叫。这边叫几声,对面叫几声,高低粗细起伏皆有默契,仿佛是在呼喊应答。道路对它们来说根本不成问题。整个天空都是它们的道路。它们在天空看得到彼此,我连个毛都不得见。鸟鸣汇聚成水,欢悦奔腾,我在声音...
龚培德打柴火柴火,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西戈壁家家户户生活的必需品,和吃饭的粮食一样必不可缺。上至场长、政委,下至连队的普通职工,家家户户门前都会堆上一座座小山似的柴火垛。春夏秋三季用的最多的是琵琶柴、红柳、胡杨枝,冬季是烧自家的土炕或火墙,需要耐...
李成林1在于小迪师徒和农民画家的努力下,花了二十天工夫,新居文化墙终于画完了。文化墙介绍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每幅图都配有双语文字,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诙谐有趣。家家院子大门前的梧桐树已经栽活了,月季花怒放,尽情展现它的美...
秦安江大家都到了,就剩老庞。有人说,开始吧,都几点了。老庞家比在座的谁家都近,他不应该迟到。又有人说,还是等一等吧,人到齐了再开始吉利。正说着,服务员小姐推开门,伸开手臂引人进来,大家一看,果然是老庞。老庞后面还跟着一个人,是个女的。这种事常有,...
王才兴歪头兴元凌兴元是光明大队的邮递员,负责大队的发信、送报纸。在他眼里世间万物大概小的都是精华,都是珍品。他所在的大队是全乡最小的大队,1千多人,8个生产小队,2.1平方公里面积。大队区域小,人口少,自然显出它的妙处。凌兴元常与八一大队的邮递员...
张勇金秋支农我骑着“新日”牌白色的“黑豹”电摩,将五网格走访了一遍,只有两户有人在家,包括田间地头儿也没见到主人干活儿拾棉花的身影。现在,采棉基本上不需要人工,机采还没到时间,差不多要到十来天以后了。今年的棉花,受春季风灾的影响,普遍较往年成熟晚...
落山来新疆工作已经一年有余,驻村在基层一线也将近一年的时间。经历纷纷扰扰的事,大事、小事、急事、难事;也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那些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都将变成回忆,那些叫得上和叫不上名字的人也渐渐深植心中。我驻的村是一个典型的...
别样的温暖单位的“访惠聚”工作队在距离伊宁市40公里外的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托普亚尕奇村,因其被天山环绕,所以那里的冬季要来得比城市早。我离开喧闹的城市,行驶在通往天际的小村。到达托普亚尕奇村村委会时正值中午,冬日的小村已没有了绿树如荫的点缀,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