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021 次
音乐列表
文/张闳文学的两种空间表达模式文/张闳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始祖之一,是一位建筑师。在人类尚未学会阅读、书写和绘画时,就已经开始建筑。建筑师与文学家有着同样的梦想,构建人类安居的处所,肉身的、心灵的。一个使用物质材料(石头、砖木、混凝土、钢铁等),一...
文/柯玲广场上的好邻居文/柯玲笔者曾说过,蓝天下的广场与官府庙堂相连相对相生,但广场终究是平民的天地,广场艺术本质上也是平民化了的艺术。广场文化的盛行,广场舞的勃兴,是民众精神生活的反映,也是平民文化的回归。广场上熟悉的旋律和舞者欢快的表情,是毫...
文/童孟侯从制片人扯到下跪磕头文/童孟侯制片人——不是医院里拍CT制片子的人,制片人指的是影视剧制片、生产和制作的人,这一路活儿他们就是最高权力者。打个比方说:如果电影电视出品人是董事长,那制片人就是总裁,他们大多在幕后活动,不露面,观众觉着有点...
文/彭小莲因为她,《丑闻笔记》百看不厌文/彭小莲2006年英国出品的故事片《丑闻笔记》,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影片让我冲进电影院,一口气看了三遍,这次不是因为影片的文学性,而是因为里面的两位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和朱迪·丹奇。但是,最让我折服...
文/黄佟佟到香港看书展文/黄佟佟每年七月去香港看书展,似乎是一个已经坚持了十来年的节目。住在海港城的香港酒店,早上迎着海风,坐着天星小轮去对岸,然后在巨大的像迷宫一样的会展中心里奔来奔去,找书听讲座见人,直到夕阳西下,再坐着天星小轮兴尽而归。这就...
文/庄大伟那些年,有关“吃”的记忆文/庄大伟民以食为天。讲到“吃”,从希望吃饱到能够吃好,从饮食到美食,在我们这批“50后”的记忆中,“吃”是一幅五味杂陈、弯弯扭扭的波形图。饭桌上面规矩多在“吃”的问题上,从小爹爹姆妈就给我们兄妹俩做规矩。比如一...
文/红菱沪剧如何更好地传播“上海的声音”文/红菱“上海的声音——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闭幕式现场跨界创新的沪剧大盛会骄阳似火,上海马路上的行人大都匆匆赶回室内,而全市各沪剧院团组成的一支支沪剧小分队却冒着酷暑,纷纷赶往南汇、川沙、祝桥、南...
文/本刊记者胡凌虹在创世神话的源头,寻找生活的真谛文/本刊记者胡凌虹“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沙龙活动现场(祖忠人摄)在人们印象中,远古的创世神话,存在于连篇累牍的资料中或布满历史尘埃的斑驳的壁画里,因此谈论创世神话时,往往是资料的旁征...
文/郭顺智电影海报:手绘之恋文/郭顺智手绘电影海报,如今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五十年峥嵘岁月被时代被电脑终结,成为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尽管如此,它还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道微光,印记了三代手绘人与之真心守候的一世情缘。手绘电影海报,我是情有独钟地眷恋...
文/木曰雨写意父亲和工笔儿子——丁氏父子“跨界”合作创世神话文/木曰雨丁氏父子俩交流创作心得走进画家父子丁筱芳、丁阳的家,老爸首先带我们参观儿子的画室。画室不大,显得丁阳正在创作的一幅“石库门系列”大作更加“顶天立地”。“这幅画描绘的是我在上海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