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034 次
音乐列表
杨晓炎从上海走向世界的著名画家胡永凯,和我同属鸡(比我大一轮)。虽然他现在长居北京,是国家画院和艺术研究院的双料研究员,但几十年来我们的联系从未中断,年轻时我还是从他那里得知了莫迪里阿尼和马蒂斯,他中西合壁的独特风格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久前在绍...
董存明满分!当博闻饱学的乐坛评委大咖写下史上罕见的100分,年方十二的侯以嘉以金刚不破之身在加拿大全国比赛中已然连续三度问鼎,莺声初啼一鸣惊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帕尔曼大师的小师妹,随师小提琴教母迪蕾才学了二年,她初涉国际性赛事竟又连中三元,三年...
刘莉娜毫无疑问,作为上音教授的杨学进和舞台上甜美动人的云南妹子是不同的。当我如约来到上海音乐学院的琴房时,其实杨老师的课时已经结束了,但她还在精益求精地“拖堂”,让一旁戴着眼镜的女生“再唱最后一遍”。女孩子羞涩地瞥了我一眼,站立好,开始唱一首曲调...
何冰与于先生近距離接触,在我印象中有三次,每一次都吓得不轻。第一次是1987年考中央戏剧学院,三试地点在戏剧学院顶楼小剧场。列队之前我在台上隔着大幕第一次听到了台下小声的说话声,咳嗽声。这是现在我演出经常听到的声音,可那是第一次啊,那是职业演员才...
马信芳越剧,如从“小歌班”算起,始创于1906年,故乡是浙江嵊县。越剧界的前辈大都出生于新昌、嵊县、绍兴一带。有的为贫穷所逼,有的为生活所迫,大多小小年纪就进科班学戏。“金嗓子”傅全香9岁入科学艺。“越剧大姐”尹桂芳10岁进科班。新越剧创始者袁雪...
孙渝烽春节前我给秦怡老师打电话拜个早年,我说,节日里你该好好休息休息了。她却说,“我一点也休不了,事儿都排满了。”几乎我每次和她通电话都能听到这样的回答。真的,她实在太忙了,也太累了,我们这些做晚辈的真的很心疼她。更为有幸的是,从1963年至今,...
尘羽梅葆玖先生是梅兰芳大师嫡子,他一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不仅自身是一位杰出的梅派传人,而且培养了众多梅派弟子,使得梅派艺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开花结果。今年4月份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逝世一周年,作为梅先生生前非常牵挂的戏曲表演人才培养...
丁黎端午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上海大剧院里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乐演出。这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历时2年打造的“高原高峰建设项目”——民族室内乐音乐剧场《龙之声》。很显然,从标题里“音乐剧场”这四个字就可以看出它将是一场不走寻常路的民乐演出。但如果你怀...
曾钇榕奚美娟1955年生于上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中国电视“金鹰奖”“飞天奖”得主。曾荣获国家第二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中国电影百年百位艺术家荣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
胡凌虹商业和艺术曾是一对相互瞧不上眼的伙伴,曾有一段时间,霸道强势的商业无情地将艺术挤出了城市的中心地段,将人文因子挤压得踪迹难寻。但如今,在越来越繁华的商圈、商场中,艺术的因子正在回归,被邀进驻各种商业空间。电影院早已是商圈里的标配,不少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