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1902 次
音乐列表
余儒文有这样一位青年摄影师,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怀变成了“爬楼党”,坚持不懈地出没于整座城市的深夜和凌晨,心惊胆战地俯瞰这座城市。为什么这么辛苦执着于摄影?他说,为了拍出最美的上海。且听他的自述——最初认真开始摄影是从我的大学时代起,那个时候用...
蔡梓源申石伽先生(1906-2001)在其晚年编绘的《山水画基础技法》一书中阐述自己的美术观点:“传统技法是发展的,传统的风格、布局、意境、情趣都是发展的。”“‘推陈是为了出‘新,没有不断的革新创造,山水画就没有生命了。”本作四屏山水绘于先生八十...
褚伯承1921年一个雪花纷飞的冬夜,上海苏州河一带的棚户区小弄堂里,传出一阵阵婴儿凄厉的哭声。一位夜归的老竹匠循着声音走过去,在垃圾箱旁看到一个女婴。老竹匠姓顾,年已半百,膝下无女,他多想把孩子抱起,但又担心凭空多一张嘴,岂不要增添许多愁苦?他狠...
童自荣翻译片厂难道还有小字辈配音演员?有,当然有。主要活跃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有何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翻译片,首先也还是导演的艺术。导演对配音的指导,以及其质量过关的工作台本是第一位的。接下来,就是演员班子了。导演的所有意图都要靠演员体现...
陆寿钧1963年夏,我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进天马电影制片厂工作时,注意到厂里职工都对党委书记丁一同志非常敬重。她的年龄与我母亲相仿,朴实慈祥,又敢于承担责任,从不婆婆妈妈。大家感到在她领导下工作很舒畅。至1966年“文革”开始前的三年里...
许朋乐看完电视台重播的《青春之歌》,英俊睿智的卢嘉川又一次唤醒了我对似乎已经远去的银幕美男子康泰的记忆。他塑造的一个个角色倏然间历历在目,他的形象、神韵以及富有磁性的声音也将我带入了我的青春岁月。他是我崇拜的电影明星,也是我当画报记者时多次采访的...
居平上海作协金色大厅内,灯火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上,大病初愈后的王小鹰老师静静地坐着,静生定,定生慧,慧至从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原本娇小的她更显瘦弱,她穿一件蓝色的上衣,像一株深谷幽兰,淡淡地吐露芬芳。她说,我自己选了一条难...
初见赵开生并不是在他的家中,而是在他做客上师大“评弹与江南文化”系列讲座的讲堂里,年近九旬的赵老依然思维敏捷、口齿清晰,我因此对他的人生和艺术理念有了初步了解。在承担了赵老的艺术评传撰写工作后,我才有机会真正与这位老艺术家近距离接触。从近处看赵老...
刘莉娜9月的尾巴,节气已在秋分,上海的气温却居高不下。在没有空调的画室里,一台空气扇轻轻摇头,也许因为满室墨香而不显闷热,年过八十的戴敦邦穿着黑裤白衫的中式布衣,踩着梯子灵活地上上下下,手中一管毛笔行云流水,渐渐的,在铺满四壁的宣纸上,一张张高鼻...
金莹上海康城,冬日的阳光穿过满满一阳台的植物,落在宽大的书桌之上,投下斑驳的剪影。河豚鼓着肚子在阳台的鱼缸里悠然地游来游去,“汩汩”的水声时不时打破室内的静谧。客厅里悬挂着的,都是画家的心爱之作,江南的山水风物在墨色里荡漾,渲染出一片自在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