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学术版
《名作欣赏·学术版》学术版,侧重于宏观的学术研究,其内容为古今中外作家、作品评论和中西批评理论解读。欢迎有新见、有深度的文艺批评、影视评论和中西方批评理论解读的学术论文及书评。学术版稿件要求按照本刊学术论文格式,并附“摘要”和“关键词”,将“作者简介”附于文末。
文集访问量: 11907 次
音乐列表
摘要:李煜词版本众多,异文频出。其《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一行珠帘闲不卷”之“行”,有“任”“桁”“片”三种异文。“桁”不符合词的平仄格律,而“任”较“行”“片”更符合作者语言习惯与时代用字偏好,更切合该词的内容与情感。这些异文可能源于文本的散佚...
摘要:本文通过对韦应物进行分类解读,发现韦诗从生活场景出发,描写现实之景,抒发真切之情。在思想内容上紧贴家庭生活,他的悼亡之思中不仅饱含对知书达礼的贤妻的不舍,而且也充滿了对子女幼年丧母的哀怜。在表现手法上常常利用今昔对比和乐景衬哀的手法展现强烈...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群雄崛起,百家争鸣。贯穿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脉络是理性精神,它构造了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基础,为中华大地源源不断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神话。这当中,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儒道互补从实践...
摘要: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提出两个核心概念:颠覆与抑制,而本文旨在借助格氏“颠覆”与“抑制”概念,探讨詹姆斯·帕特里克·唐利维著名作品《姜饼人》中的玛莉安形象。玛莉安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男权社会给女性的束缚,却始终无法逃离当时女性...
摘要:本文尝试立足于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及《地狱变》,通过联系芥川龙之介的生平以及作品主题思想,分析芥川龙之介对于“自我”的探寻和接纳,指出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之恶的描写与刻画并不仅仅为了揭露人性中的利己主义、批判社会现状,同时也暗含着他对人性的...
摘要:约瑟夫·康拉德具有极强的空间意识,他的代表作《黑暗的心》,打破了时间桎梏,更多地关注了人生存的空间。在小说中,他描绘了具体历史条件下复杂的殖民空间的出现、殖民者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并融汇了其个人移民者的强烈的空间意识和真切的空间体验,十分具有...
摘要:解构主义批评理论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始创,他主张结构的去中心化,以及用多元来取代传统的二元对立。在短篇小说《死者》中,詹姆斯·乔伊斯并没有维持传统小说中人物的二元对立优势,从而去反映作者创作的主题。相反,他在塑造人物时消解了一对对二元对...
摘要: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小说集《隐秘的幸福》中,水是自我意识展现的元素与介质。它是启发自我意识的神秘质料,也象征着原始的母性之爱,在与水运动的交涉之中,它还回馈了某种创造性的力量,重新打开了自我的可能性。由此,李斯佩克朵的女性表达是探寻自我...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20世纪后半期英国文坛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曾获布克奖和毛姆奖。早期创作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所收录的8篇小说是对成长问题的反映。麦克尤恩早期作品偏爱塑造一些心理或生理畸形的人物,通过非常规的人物表现常...
摘要:受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物质财富迅速增长;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宗教改革肯定了人的创造性与独特性。经济与思想的革命引起英国社会变革;法国大革命使英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民主运动兴起;科学技术的快速革新,使人对自我能力的边界认知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