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评论版
《名作欣赏·评论版》是对于历史人物以及事件从联系中找到一个历史的契合点,进行介绍。如果是作品的欣赏偏向于从点出发来看历史,如果是人物的介绍偏向于通过人物和历史的结合来判断结构以及特点。
文集访问量: 11699 次
音乐列表
全源刘颖摘要: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75周年纪念年的背景下,上映于2020年的德国电影《波斯语课》以纳粹大屠杀为切入点,围绕着战后反思和历史记忆等问题展开。相较于直接再现血腥场面的传统战争题材影片,《波斯语课》放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方式,转而从个体微...
摘要: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影响着国外读者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本文运用形象学理论,以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英译本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变异的表现及其原因。研究发现,英译本中的中国文化形象融合了目的语文化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译者受到社会集...
摘要:在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其“哀而不伤”的儿童苦难书写唯美而深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擅长用诗意化的表达消解生活的悲凉,以浪漫而美丽的自然书写、美好而善良的人性书写削弱和淡化人生的种种苦难,并直击人的灵魂最深处,从而让读者在舔舐苦难的伤口中深切...
摘要:知识分子内心精神信仰与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变化向来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理想与现实,坚守与妥协,重义与重利,在诸多心理的纠结对立之间,知识分子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进行取舍。本文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一地鸡毛》《沧浪之水》三部作品为样本,试图分...
摘要:王国维指出人生的本质在于生活之欲,人们受困于无法满足的欲望时,就会陷入苦痛。而要摆脱此种永无止境的欲望世界,于苦痛之中得以解脱,则有赖于通过艺术所进入的超脱利害的审美状态。此种状态是物我之间相互敞开的“不隔”之境,它的进入联系着一个超然于利...
摘要:有明一代,中朝关系密切,使臣往来频繁,朱之蕃与许筠的交往是使臣交往的典范。在朱之蕃出使期间,二人通过《达川》诗的酬唱增进友谊,朱之蕃也为许筠姊兰雪轩诗集作序,展现了对许筠的欣賞之情,许筠也表达了崇敬之心。二人的文学批评交流促进了两国文论的发...
摘要:在刘大杰早期的研究中,晚明的小品文是重点,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写作中,这一重点转移到公安、竟陵派的文学理论上。在他的叙述中,公安、竟陵派的理论是对过去文学的一场革命,他们的创作则是一场“文学运动”,小品文也是“革命”“创造”的产物。这种...
摘要: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湖畔诗人的重要成员,被称为“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研究华兹华斯的诗歌,探析华诗的生态意识及其追求人与自...
摘要:19世纪由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科学进步话题吸引了诗人的注意,探讨动物形象与身份的诗歌随之诞生。这些诗歌都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类“进步”的质疑,他们在呼吁保护动物权利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类在工业化时代该如何在“进步”的浪潮中自处。本文将以安娜·巴博尔德...
摘要:戈麦作为一名当代诗人,其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审美价值,时至今日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人类情绪表达息息相关的色彩,在戈麦的诗歌中频繁出现,通过梳理、统计不同色彩在戈麦诗歌中的运用情况,并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呈现,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诗人对于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