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诚龙古时候,官家与作家,在文学上勾肩搭背,也是利弊参半,利者,可以踩肩。谁踩谁肩膀?估计是互踩吧。官家踩文人肩膀,我不会作文?文人著作叫我作序呢。作家也是高兴,县令给作的序呢,夸我是才子呢,便来才名,更来财利。弊也是有的,县令若是楼起之后楼塌了...
李天飞现在的大公司,流行給员工起“花名”,比如“风清扬”“郭靖”等。有人说这是现代企业的先进文化啊!其实并不是。第一个每个员工都有花名的公司,是山东的水泊梁山。水泊梁山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绰号,其实就相当于花名。梁山上的很多人,都会拿一位更出名的人...
刘荒田诗友熊君热衷于“微诗”,写了大量,名气不小。有一首我很喜欢,但作者自己认为“不怎么样”,据记忆是这样的:“一朵鲜花/两朵鲜花/三朵鲜花/无数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语不惊人,但“微诗”的两个通病——灌水和压缩都得以企避,回旋于极小空间,幽默感...
闻云飞随着5G时代的到来,自媒体视频领域的创业热潮居高不下。随便搜搜抖音、快手,唱歌的、跳舞的、品尝美食的、吹牛搞笑的、钓鱼的、带货的……各种直播号,不一而足。而且,随着拍摄和剪辑技术的简便化,技术壁垒慢慢消除,直播号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往外“冒...
沈栖“回头”一语,似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追忆历史,总结经验教训,被称之为“回头看”;商家注重销售,笑迎顾客频频光顾,美其名曰“回头客”;靓女帅哥常受到世人注目,遂有了“回头率”的量判;一度沉沦,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社会赞许这样的“浪子回头”……它们...
西坡一般而言,点心当中带“酥”字的,都离不开油酥,比如叉烧酥、牛肉酥和核桃酥、杏仁酥。它们从名称上看差不多,呈现方式、触觉口感则完全异趣。前者,一层一层,蓬松;后者,严严实实,酥松。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松”。“松”,便是采用油酥的结果。油酥由面粉...
汪金友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發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
游宇明我们为人做事著文,大都喜欢参照哲人名言。它们或优美或深刻,总能给人启迪。不过在引用中,笔者却发现许多人喜欢取半截。比如“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耳熟能详,它的后半句——“但没有这1的灵感,那99的汗水也是徒劳”,流传度却没有那么广。类似...
刘江滨每天使用最多的人称代词应是“我”吧。作为一个存在主体,“我”无时无刻不显示着存在,除了睡觉。日常说话、做事,都是以“我”为中心。现在有个新词叫“刷存在感”,愈发凸显了“我”的存在。被人遗忘,被人漠视,那种滋味是难以忍受的痛苦。然而,有时莫若...
王乾荣标题中这个问题,是一位半生不熟的朋友在给我的电话里提的。谢谢这位哥们儿。我小时候,景山公园里有一个“少年之家”。这里的“之”正属于文言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少年之家”是一座现代机构,它干吗不叫“少年的家”呢?没人提这样的问题,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