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文毅俞平伯1954年以后的岁月(三)文|周文毅故乡归去来1955年5月25日傍晚,俞平伯踏着暮色,登上京沪直达快车,先到上海,再转车到杭州,开始他作为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回选区视察之旅。火车南行途中,俞平伯与胡愈之交谈甚多。胡愈之是浙江上...
文|王谦谢无量:践行“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大家文|王谦如果要评选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十位或二十位书法家,其中一定有谢无量的名字。可是,是否会有人相信,就在全国第一届书展的布展过程中,竟有多位老先生不同意他的作品参展?在常规书法家的眼里,他那种歪歪...
李一论书绝句·评谢无量(1884—1964)李一李一论书绝句·评谢无量闲分笔墨到娱嬉,魏晋风流意在兹。元气淋漓谁解会,好奇书共赏孩儿。...
文|丁亚平世变之际知识分子的自我抉择——洪深:电影史上寻求蔑视与颠覆传统的革命家(上)文|丁亚平洪深一生共创作、编译了38部话剧剧本,编、导电影9部(其中,编剧兼导演6部),编写电影剧本18部。他关于电影的教育理念,与民国前期的社会时代相联系,反...
文|张建安张伯苓:“不可救药”的乐观者文|张建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张伯苓的名字注定要永远与南开连在一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学生们还曾经给张伯苓起了一个特殊的绰号,叫“不可救药的乐观者”。对于这个绰号,张伯苓本人基本认同,并说:“我的做事的秘诀,...
文|许丕新华侨少年归国记文|许丕新1955年,15岁的徐丕新初中毕业时天安门留念65年前的1952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名12岁的华侨少年要只身回国,一下子成了一件“轰动新闻”,传遍华侨社圈,连中国驻印度尼西亚的使领馆也“被震动”了一番。林总领事...
文|李兆忠同路人的聚散——张仃与吴冠中的“笔墨之争”文|李兆忠张仃吴冠中20世纪末,中国美术界因“笔墨”问题争讼不息,两位大师级人物成为关注焦点,先有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后有张仃回应“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争论延续至今。张、吴之争,让美术界许...
文|刘一鸣莲实有心应不死——叶嘉莹先生的诗词归趣文|刘一鸣叶嘉莹先生,诗词名宿、杏坛老骥,自谓“穿裙子的‘士’”。诗词相伴八十余载,挥鞭执教七十余载,虽年近期颐,依然创新词,发新论,诲人不倦,自耽其乐,实因常存活泼之心耳!恰如叶先生《踏莎行》所云...
文|王小岩漂泊的词心——读《迦陵诗词稿》文|王小岩“盖凡文学作品皆有生命。作品即作者之表现,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这是当代词家叶嘉莹教授的老师顾随先生在课堂上说的话,并由叶嘉莹教授记了下来。顾随先生又说:“我们研究诗人的心理...
文|芦春艳叶嘉莹是如何传承一代之学的?文|芦春艳王国维曾引用焦循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来概括文学变迁的大体规律和特征。记得当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读书时,一位老师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代有一代之学问”。可能是受到这些话的影响,每当读到一些关于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