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典松海纳百川的文学情怀——也说欧阳山■陈典松一、久违了的阅读体验我家住在广州的状元坊,靠近欧阳山《三家巷》中提到的太平桥,可在半小时内步行到达这部作品中提到的第一公园、教育路、南关、西瓜园、海珠公园、沙面,甚至同福路、三家巷的任何一个地点。《...
■陈图南姚建彬论食指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陈图南姚建彬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中,中国当代诗歌向来备受关注,有着与当代小说不相上下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来,当代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既包括某一时...
■任相梅存在与救赎——评张炜的长篇小说《橡树路》■任相梅《橡树路》是张炜关注年轻人的又一力作,小说通过“白条”、庄周和吕擎三个年轻人与“橡树路”的爱恨纠葛,彰显出人性的复杂,以及存在与救赎的丰富意蕴。“橡树路”这一城市最显赫的核心地带,作为胜利者...
■冯仰操废名《桥》的再解读——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冯仰操废名从1925年底便开始造《桥》,直到1937年,却依然是一未成品。《桥》分上下卷,上卷分上下篇,共43章,下篇只有九章,①此后便不了了之。《桥》的各章节并无连续的故事,且在不同时期写出,从人...
■杜国景《水西悲歌》与吴三桂的滇黔功罪■杜国景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吴三桂是一个举足轻重又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冲冠一怒,竟将历史拐点来了个彻底的大回旋,终为自己赢得了“不子不臣”、“不忠不孝”的千古骂名,关于他的种种评价由此而未知臧否。然而事情并没...
■颜水生莫言的苦难哲学■颜水生1980年代以来,苦难叙事在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从“伤痕小说”到“先锋小说”,苦难一直是作家们叙述的重要内容。从张贤亮、路遥到余华、史铁生、阎连科等作家,他们对生命和生存的思考与探索,大都是在苦难叙述中实现的,在他们...
■卢冶两种态度:现代与后现代的“革命、历史、城市”——论王安忆与小白的“上海书写”■卢冶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是一部描写一代人心灵成长的小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狂飙突进,把生活在完全不同世界里的青年人抛到了一处。从高级干部公寓和从市井里...
■朴婕重访伪满印痕——论迟子建《伪满洲国》的历史书写■朴婕历史书写的最大困难与最大功业,在于如何让现在与历史相遇,并从中获得新的自觉。当迟子建在1990年的日本东京遭遇那个历经“满洲”时代的日本老人时,她所受到的冲击,正体现了当下与历史的碰撞,而...
■谢彩“重新阐释中国”语境下非虚构文学的可能性■谢彩自晚清以来,在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学领袖们的振臂高呼、摇旗呐喊下,曾经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被视为不入流的文学样式——小说日渐取得话语权。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
■葛红兵刘卫东世界文学之都的启示——上海文化原创力培育与公共文化发展■葛红兵刘卫东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简称UNESCO)全球创意城市网络(CreativeCitiesNetwork)创立于2004年,作为国际性的城市网络联盟,旨在建立起以创意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