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提倡大诗歌概念, 呼吁诗人走出诗歌圈、融入大社会文化。办刊方向以“专题策划”为主旨 迄今推出“博客专刊”“中国诗歌地理专刊”“安徽新诗阵线合刊”“中间代诗歌理论合刊”“中国文艺复兴特大号”“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合刊”“中间代诗人21家合刊”“中国新诗90年90家合刊”等 在诗界内外反响强烈被视为官刊民办的典范。
文集访问量: 12802 次
音乐列表
曾蒙哭声我听到的哭声不是来自地而积水的反光,而是更接近心灵的隔壁。夜色被挡住,月隔着一层,水的声音到处奔跑。伤心的人有一个永远的归宿,他认识的街区不仅仅是个小县城。我听到的哭泣席卷而过,就像整个空旷的县城。如此大,又如此小,就在雪上,就在窗棂边静...
许光乍现辽阔的海洋,风干在浅睡的半块贝壳里未出窑的瓷碗你跟随那只十足器物它的开花的旋转门杨絮缠绕的木楼梯不停地向着你水银的脚蹀处延展爬上熄灭的火山微微坐一下沒有人知道那只酒瓶它是怎样灌入三又三分之一水喉的蝴蝶在涧溪的玛瑙里结茧用我的铅笔画出风风一...
李育西许光的诗歌,一读之下,感到惊异。比如“辽阔的海洋,风干/在浅睡的半块贝壳里”(《乍现》),劈面呈现一个奇异的空间。“他的诗歌极具包容性,历史感很强,民间风物滋润了诗歌的底色,加上他敏感和执着的宗教情结,许光的诗歌十分独特而扎实。”他的诗歌语...
关注张晓雪已经好些年了,她是一位安静低调、视野开阔、思考深邃、表现力丰富的诗人。组诗《纸上的森林与结冰的池塘》是她的一组近作,是诗人面对山水风物所写。本文主要从诗人面对这些山水与风物时的心灵图景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该组诗歌有一番异常别致而穿...
张晓雪无痕——写在艾青故居白墙、青瓦,褐色的门扉。再没有忽远忽近的脚步出入,再没有他勾勒好的思想在坚固的树根下裂开拱出。庭院,声音和色彩不再有诗意的热烈,除非檐头那“枯死的瓦菲”在失忆中挽起细节,除非他还躺在“大堰河”低微的棉花般的怀里。厢房里的...
微蓝所谓静溪深流,张晓雪的内心有一泓深潭——“唯那潭深绿是沉着肃穆的,/前提是,它吸尽了仙岩、翠薇岭/雷潭的千年孤独,一并吸尽了/蓝天和不计其数的云朵。”(《梅雨潭记》)这一组诗歌基调柔和而沉静,语言表达更加细腻一些,却又举重若轻、含而不露。仿佛...
汤养宗促成多方位裂变的元素止越来越不讲道理地侵入我们的各类生活,我们已无效也无怨地再来看守当初一些看似坚如磐石实为不堪一摧的理念。在当下,我们常发现自己一开口就出错,那其实不是错,而是相应于交错的新时空。我们错在对替换的次序无法跟进。那就将错就错...
汤养宗在蔡甸丁酉四月甘,小满,宜祈福、入学、开市、求医忌词讼、安门、移徙唯独没有提到,宜与不宜:遇知音。丁酉四月甘,小满。我在楚,在蔡甸,在钟子期墓地在高山流水发端处的丁酉四月甘,小满。这天天气很好,我也很好我还像,时光小贼想遇一遇知音两千年前,...
北野我们无法直面一个诗人内心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冲突,但一个诗人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现象。我这样说已经远离了那些技巧、流派、纷争和社会功利的影响,创作者已经开始在诗歌的世界里重建了自身的秩序和辉煌,诗歌有了再次创新和开放的双重意义,一个新的精神空间开...
北野围场彩石记滚烫的灰里,五颜六色的人反复跳进跳出,他们换着华丽的衣服他们也换着耀眼的笑容这些白白的灰,它们烧结的时候是明亮的;它们冷凝的时候整个湖泊就变成了沉睡的丝绸拒绝接纳它的人,在一个夜晚也拒绝了自己。好像靠花香活着的人一瞬间都变成了迷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