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杂志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大型综合性的艺术评论刊物。《艺术评论》杂志注重权威性、学术性,努力做到风格清新、雅俗共赏。杂志以说真话为己任,力求公正、准确、独到地评价重要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对那些产生较大影响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或有争议的作品都要做出权威性的评论。本刊将从创作实践出发,研究、评论各艺术门类出现的独特现象,回答艺术生产和创造中出现的问题,勾勒和预测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是国内罕见的具有批评精神的杂志。
文集访问量: 13957 次
音乐列表
杨飞云上午,正站在画架前,得知赵无极先生逝世的消息,心里有很大的触动。20世纪四十年代,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熊秉明这些艺术天才先后到巴黎留学,吴冠中先生回国开创事业,而赵无极、朱德群、熊秉明留在法国,也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使者。赵无极是...
梁江中国美术馆由中央建筑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戴念慈主持设计。1961年,这座新建筑峻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媒体称誉其“宛如一座具有深刻东方文化内涵的巨大雕塑,使美术馆成为第一陈列品”。设计师戴念慈曾在1962年《建筑学报》撰文详述设计思路,同一期刊物还...
郭晨子一上海而今被称作“魔都”,请教过新老上海人因何得名,语焉不详,但似乎又都默认了这雅号。这“魔”,是“魔术”般的神奇?“魔鬼”般的摧残?是这座城市有“魔幻”的属性还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有点“疯魔”?这是骄傲还是自贬?是膜拜还是戏谑?是上海被非...
李伟近来,随着上海风情话剧《亭子间嫂嫂》、沪语方言话剧《永远的尹雪艳》的先后上演,关于“海派话剧”又成了坊间网上热议的话题。然而,在“海派话剧”这个概念之下,我们想到的远不止这一类以上海方言为手段、以上海历史、风情、民俗为表现对象的话剧作品。在这...
张震一、海派文化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倘若有人津津乐道于往昔之豪阔,大抵可推测其郁郁寡欢于现实之落差。近来重振海派文化之呼声响起,即足以表明其无可奈何之花落去。其实,文化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只是流变转化...
汤逸佩一中国话剧诞生于上海,这是上海对中国现代文化的一大贡献。1907年,由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等人在东京以春柳社的名义演出了话剧《茶花女》第三幕和改编剧《黑奴吁天录》,同年10月,上海的王钟声等人以春阳社的名义演出了改编话剧《黑奴吁天录》,这一年...
张南经常有人问我:中国和美国的舞台灯光设计有什么不同?每次我都会向对方解释:这个问题缺少能够成立的前提,所以实在无法回答。但是提问的人并非没有眼界,他们关心这样的问题首先是因为他们在国内的大多数灯光设计之间似乎发现了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又和西方所...
赵晗我不想彻底失去你,但在我的海洋上,所有想牵我手的人都终将沉入海底。时间到了,我必须走了。我去哪儿?谁知道呢?……我将独自离开。——格奥尔格·卢卡奇20世纪初的中国,改良与革命两种思潮激烈交锋,思想家活动家不断探索着步入现代和富国强民的道路。同...
班丽霞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关于“经典”(classic)的探讨是当下文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文学与艺术社会学领域已为这一研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理论与观念,对我们思考音乐经典及经典化问题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就“经典”的定义来说,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
慕羽一百年前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编舞、佳吉列夫制作的《春之祭》在巴黎首演,这几人都是现代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叛逆最终成就了经典;一百年后,成功的致敬被看做舞蹈家实现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成年礼。有人说,《春之祭》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