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杂志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大型综合性的艺术评论刊物。《艺术评论》杂志注重权威性、学术性,努力做到风格清新、雅俗共赏。杂志以说真话为己任,力求公正、准确、独到地评价重要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对那些产生较大影响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或有争议的作品都要做出权威性的评论。本刊将从创作实践出发,研究、评论各艺术门类出现的独特现象,回答艺术生产和创造中出现的问题,勾勒和预测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是国内罕见的具有批评精神的杂志。
文集访问量: 11528 次
音乐列表
一、新媒体艺术与批评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普及,是20世纪人类信息传播领域最伟大的事件;而新媒体催生的新兴艺术形态成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回顾这几十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虽然新媒体的界定并非总是固定不变...
艺术理论是建基于美学之上的,美学的理论变革必然带来艺术理论的变革;美学的转向也会冲击到艺术学科的走向,并进而对艺术的学科定位和艺术的本性产生革命性影响。因此,建设艺术学科理论框架的前提是厘清其学科基础,并观察此学科基础的理论走向对艺术学科建设的深...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该目录将我国学科体系区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专业”四个等级。其中文学作为一种“学科门类”,下属四个一级学科、29种学科、专业。这四个一级学科分...
一、公共艺术概念的形成作为一个当代文化概念的“公共艺术”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是随着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EndowmentfortheArt)和公共服务管理局(NationalEndowmentfortheArt)倡导的诸如“...
公共艺术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广义上是指发生于公共领域的艺术,它不仅包括我们惯常所说的城市雕塑和壁画,还包括具有设计性和审美价值的公共建筑,具有群众参与性的行为表演和大型装置,以及宣传画、招贴、海报,甚至涂鸦。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风...
西方当代公共雕塑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70、80年代进入其发展的鼎盛阶段。但是,如果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切入对公共雕塑的讨论,不难发现,其语言表达、形态转变均得益于极少主义在形式、观念上的自然衍生,尤其在对“物”、“场地”、“剧场”方面的强调上...
一般认为,“公共艺术”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使用,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在中国最常见的使用办法,就像过去人们对待前代的佛像那样,用“公共艺术”为“城市雕塑”、“景观艺术”、“环境艺术”重塑金身。...
马然一在大众媒体的流通话语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新加坡贴上诸如“狮城”一类的平面标贴,这似乎加强了人们关于新加坡一城即一邦(city-state)的刻板印象。而有关新加坡的种种想象或是印象却与“狮城”这个化繁为简的平滑概念一样难免落入窠臼,...
我心的爱是否你心的梦可否借一条桥让我俩相通在这借来的桥中明天的我,明天的你会不会再像那天相拥——《上海之夜》主题曲导论《上海之夜》(1984)是香港殖民时代晚期的电影经典作品,也是徐克早期电影代表作之一。本文对《上海之夜》的细读旨在引用后现代以及...
李凤亮:在您看来,由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社群所构成的“华语电影”的整体性研究视角,为过去单独研究“中国电影”,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或挑战?张英进:你提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我最近在做的一个研究,就是重新指涉“国族电影”,在这一点上目前海外一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