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5970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孤独玫瑰
  • 丢丢
  • 九满
  • 林沐风
  • 李椿
  • 爱农
闲话油纸伞 2023-11-09 08:48

潘春华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已有一千多年制作历史,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雨伞。油纸伞工艺细腻、美观轻便、典雅别致、晴雨兼用,传承了我国传统制伞工艺,取材于天然之物,纯手工制作,伞面为传统棉纸,伞骨为楠竹,刷純天然桐油,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

浏览全文 阅读(28470)
读书滋养人 2023-11-09 08:48

朱步楼“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文明数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有着最古老的书籍文化和最久远的读书传统。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负薪挂角、圆木警枕等成语故事,生动地记录了国人勤学苦读、勤勉治学的感人事迹。可...

浏览全文 阅读(28399)

王国樑明崇祯十七年(1644)诞生于南京的《十竹斋笺谱》,不仅是中国古代最牛的信笺,而且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巅峰之作。明末南京地区文化事业高度发达,胡正言创刊的《十竹斋笺谱》代表了我国古代彩色印刷的最高水平,诚如鲁迅赞其曰“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

浏览全文 阅读(28394)
闻一多的常熟同窗 2023-11-09 08:48

金震茅“才华洋溢孰能俦,窃喜同窗益友求。铁划银钩书法遒,金声玉振赋文优。铅描水彩画图俏,谈笑风生豪气流。夏夜乘凉星月皎,思君一日如三秋。”这是1916年暑假,在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读书的浦薛凤写的一首诗,这个“思君一日如三秋”的君,就是浦...

浏览全文 阅读(28274)
鲁迅“饮冰”记 2023-11-09 08:48

肖伊绯在《鲁迅日记》中,1929年的夏天似乎特别酷热难耐,从6月到8月,日记里屡屡出现出门“饮冰”消暑的记录。如“6月15日,夜同方仁、广平出街饮冰酪”,“6月26日,途经北冰洋冰店饮刨冰而归”,“7月19日,同雪峰、柔石、真吾、贤桢及广平出街饮...

浏览全文 阅读(28272)

刘明钢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编的《董必武诗选》,收入了董必武写于1946年12月30日,题为《读〈逸民诗草〉兼与胡君话恽方邓遇难》的诗。读者不免会问:恽方邓是谁?胡君又是谁?董必武为何要与胡君一起追忆“恽方邓”?方志敏为胡逸民写“介绍信”董必武诗...

浏览全文 阅读(28139)

陈凤朝大凡六十上下的人,对“以工代干”一词都不会十分陌生。“以工代干”,常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工人编制人员,在未获得干部身份的情况下,承担起干部职责走上管理岗位。“以工代干”既可以指代一种运行机制,也可以指称在这一机制下工作的人。用今天的眼光...

浏览全文 阅读(28202)
悠悠车事 2023-11-09 08:48

丁东一部伊朗电影——《我和我父亲的自行车》,触动了我的神经。前几日,回到老家,在偏房的杂物间,发现那辆独轮车歪在一旁,蒙着厚厚的灰尘。一缕缕关于车子的思绪,漫溢开来。老家江南,沙上人家。父母是淳朴的农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靠挣工分养家,再苦再...

浏览全文 阅读(28035)

丁邦元王少堂,扬州评话大师,扬州王派《水浒》传人,中国曲艺协会原副主席。其父王玉堂是王派《水浒》的优秀名家,王少堂是他的亲传弟子,不过王少堂说书的技艺比其父略胜一筹,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将古典名著《水浒》演绎得天衣无缝,成为扬州评话界的艺术...

浏览全文 阅读(28023)
一代文学大师谭正璧 2023-11-09 08:48

周允中谭正璧(1901—1991),上海嘉定黄渡人,笔名谭雯、璧厂、仲圭、谭嘉定,一生涉猎文学艺术的诸多领域,在小说、戏剧、曲艺、文学史、古文献及文艺创作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著述和贡献。他曾任中学教师,历任上海美专、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震旦大学、中国艺...

浏览全文 阅读(27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