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
《书屋》中国大陆著名人文知识分子杂志,名流雅士咸集,诸家荟萃,色彩纷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言远旨近,意味深长。择稿标准鲜明,特色显著,思想类的文章讲究科学性,科学类的文章讲究艺术性,艺术类的文章讲究思想性。
文集访问量: 10756 次
音乐列表
冯天瑜一、日本考察中国:从学习到觊觎中国近邻日本长期注意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情,调查中国是其基本国策。日本对于中国的调查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安时代(794—1185)以来对于中国的学习性调查,派出遣隋使、遣唐使、遣宋使,通过留学生和游学僧考察...
那秋生《论衡》是一部哲学巨著,原有百篇,现存八十五篇,共二十万字,王充以毕生心血写成,影响深远。《论衡》一书是王充的“独异宣言”,曾被视为异端邪说,直到唐代才得到肯定,尤其是韩愈大为赞扬王充的“特立独行”精神,把他树为学者的典范。《论衡》一书,以...
陈梦云在《陈寅恪集·书信集》中收录着一封陈寅恪先生1966年11月21日致牟润孙先生的短函一封(三联2001年版,P283页),见证着陈寅恪与牟润孙的书信交往:数月前奉到大著。“乌台”、正学兼而有之。甚佩,甚佩!近年失明断腿,不复能听读。敬请以后...
颜春峰《书屋》2018年第1期侯倩《俞樾未刊信札两通》介绍了俞樾两通未刊信札,饶有意思。然而释读有误,必须订正。俞樾致盛宣怀一函,经核对,“学业不粗,堪造就”原作“学业亦粗堪造就”,谦逊而有分寸,“亦”误读为“不”则涉嫌自夸;“止写信与小孙商议”...
陈益盲人文学家张大复是很容易被误读的。他的《梅花草堂笔谈》记录了大量昆曲史料,有人竟将他与清代苏州的同名剧作家混为一谈。他的《茶说》,对茶的品性有独到见地,却也让人难解:“天下之性,未有淫于茶者也;虽然,未有贞于茶者也。水泉之味,华香之质,酒瓿、...
杨阿敏活字印刷术早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即有记载,宋代庆历中,毕昇用过泥活字,然泥字不精整又易破碎。明代陆深《金台纪闻》记载,毘陵人用过铅活字印刷,亦质柔易损。所以,宋以来的图书依旧是以雕版印刷为主,活字印刷的书籍不多,即使有规模也不大。清代...
曾庆炳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晚年更号耐林翁,湖南长沙人,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文献学家和史学家。杨树达不以诗名世,所作诗文不多,但有深厚的国学功力,偶事吟咏,风格典雅,别具韵味。周邦式曾赞曰:“胸罗雅故自超然,余事为诗...
郭伟波文坛螃蟹——鲁迅甲胄虽多味最鲜,横行文海倩谁怜。鱼虾细语呶呶过,不碍挥戈又一年。杭州大闸蟹味极鲜美,但是吃起来很费工夫,因为螃蟹全身都有壳,要想吃肉,必须先去壳。读鲁迅文章亦如吃杭州大闸蟹,若无足够耐性,也不借助相关工具的话,要品尝到鲁迅文...
蔡圣昌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野处、容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绍兴十五年(1145)中博学宏词科,赐同进士出身,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十九年(1149)为福州教授。洪迈出身士大夫家庭,父亲洪皓,哥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学者、官员...
刘军施蛰存在古典文学方面的丰富储备和积累可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自小,施蛰存的父亲就教他读《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其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他对词尤其热爱,青少年时期也尝试着创作了一些词。他说:“唐诗宋词,我在十六七岁时即已爱好,经常讽诵,有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