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小说评论》本刊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小说研究、评论的刊物,多年来,以鲜明的当代性、信息性、现实性、学术性、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等特色获得了广泛好评为国家级学科核心期刊。
文集访问量: 5562 次
音乐列表
徐军义“底层”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话题的出现,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底层叙事”或“底层写作”则流行于21世纪初。李云雷的《“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崛起》,洪治纲《“底层写作”的来路与归途》等,都表达了对“底层叙...
杨荷泉近日,余华新作《第七天》在国内外众多读者窒息般的长久期待后,终于在他的“兄弟”七周岁时,隆重问世。在这部小说里,余华用“新聊斋体”的“穿越”方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这里既有逝者分等级休息的殡仪馆,也有强拆后活埋主人的房子...
俞敏华《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于近期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我”——一个名叫杨飞的刚死了的人,在七天中的经历与见闻。小说的章节标题和故事情节都显得简单又反复,延续了余华《活着》之后的那种写实的、质朴的文风。独特身份的叙述...
徐勇在余华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中,应该说没有哪一部比《第七天》更有现实批判精神,但也是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情脉脉慈眉善目的余华,这与此前漠然而面带反讽的作者形象截然不同。一、死亡的辩证法余华向来擅长于死亡/暴力叙述,他的小说因此充满了死亡与...
李蓉和以往相同的是,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再次切入死亡主题,描写了社会底层的苦难遭遇。不同的是,余华这次是以亡灵的叙述展开的。小说中,余华设立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人的世界和亡灵的世界,它们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理想世界,人世的苦难和亡灵世界的安详彼...
曹禧修鲁迅文学传统是中国文学资源的组成单元,是当代汉语写作很难忽视的存在,它对当代作家构成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七天》是浙籍当代作家余华与鲁迅“相遇”近20年后完成的一部小说新著,因此,也很自然地作为一枚标本进入笔者的研究视域,借此透视鲁迅文学...
长篇小说:《誓鸟》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1月《水仙已乘鲤鱼去》明天出版社2007年6月《樱桃之远》明天出版社2007年6月中短篇小说集:《昼若夜房间》明天出版社2007年6月《霓路》明天出版社2007年6月自2008年起主编主题书《鲤》,书目...
王琨虽然身为“80后”代表作家,“张悦然不同于那些少年作家,她所讲述的不仅仅是青春放纵、反叛传统,而是在成长的迷惘中,小心翼翼地梦想和求征,思索和感悟”,这是作家莫言在张悦然的首部长篇小说《樱桃之远》的序言中所说的话,那时是2004年,是青春文学...
张悦然雅各的角力,这个看起来有些奇怪的题目,或者可以表达我对写作的理解。从事写作,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大学的时候在新加坡读计算机,而写作只是藏在心里的一个爱好。新加坡对那时年轻的我来讲,或许是一个十分乏味的国家,并且缺乏文化的滋养。这样一种匮乏...
王琨,张悦然王琨:能谈谈您最近的状况么?张悦然:我现在正在写一个长篇。已经写了很久。下个学期或许会在大学开设一门小说鉴赏的课。王琨:以现当代作品还是以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张悦然:都有,偏于外国小说吧。因为我们这一代主要的阅读资源是外国小说。王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