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复喻晓薇对于当代新时期以前的文学,洪子诚先生曾经提出过“风景禁忌”的看法,“典型环境或环境的真实问题,在当代文学成规中,是一堵重要的防火墙,以隔离、阻挠导致质疑整个社会体制制度合法的可能性。”这些创作成规在80年代中期随着一批后来被定名为新写...
■王春林曾经获得过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作家王祥夫,是当下这个时代少见的真正专心致志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在一种市场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长篇小说文体崇拜盛行一时的时候,能够心无旁骛地长期坚持短篇小说写作,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进...
■林东林前些年,写散文较多。注意,我说的是散文,还不是最近几年所写的随笔。这些后来结集为《谋国者》《身体的乡愁》《情到浓时情转薄》和《替全世界去仰望》的几本书,出版于2003年和2004年前后,既有取材于历史、人文和乡土的主题书写,也有市场性强但...
■魏天无林东林的新书《跟着诗人回家》(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并不是一本简单的诗人访谈录,像时下许多文学报刊开设的访谈录或对话录栏目一样。他把访谈录这种文体,重新拉回到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传统的路途上——就像他跟随着七位诗人一同往回走,走向趣味横...
■谢有顺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智性》一文中这样说过:“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常、最透彻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郭雪波若想了解一个人,最好是读其书,看其作品。作品是他们的心灵窗户,灵魂深处的精神显露和表白。我读过叶梅的小说,近日再读她的新散文集,于是,另一样的叶梅形象向我扑面而来。叶梅的散文,如水。清澈,明丽,深邃。如一条河流,缓缓流动,慢条斯理,娓娓道...
■彭程每次读到叶梅的散文,总会不由地想到那句“生活在别处”,而对她笔端下的世界,生出一种分外的向往。这首先与作品题材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有关。她是土家族作家,在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长大,又担任过《民族文学》的主编,这样的经历和身份让她走过很多地方,特...
■张健周作人说,新文学的其他形式都是舶来品,唯有散文是国粹。这是实情。散文在现存的各类文体中,最大程度地继承了中国的文章传统与文学精神。若论朴实率真,论见性见情,论自由不羁,散文的优势都是其他文体所难以比拟的。因为诗歌要讲格律,小说要讲章法,戏剧...
■岳雯读叶梅的散文集《根河之恋》,眼前浮现出一张中国地图,从广东的惠州、东莞到内蒙古的呼伦贝尔,从云南的昆明、沧源、昭通到海南的陵水、从湖北的清江、神农架到山东的山东东阿鱼山,偌大的中国,都留下了叶梅密密实实的脚印;所有的风景都在她的目光下翩然若...
■郭艳中国古典传统讲究文如其人,西方文学则说风格即人。这本散文集无疑是作者为人的文本化和为文的风格化呈现。在散文观念因风俗伦理和价值多元发生时代性嬗变的当下,叶梅的散文写作依然以表达人的真心和真性情取胜。叶梅在多民族的文化丛林中漫步行吟,却能够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