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同时代的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提出了“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主张。后来萧统在《文选序》中也认为:“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生...
■彭万荣一个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在一所学校,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当然,一个人,在一所学校完成人生全部的学历晋阶,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愿,我相信那需要很深的缘分。但前后十余年的求学经历,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风貌、格局和气象,会以她...
■陈培浩1陈晓明先生注意到乡土文学跟现代性的内在关联:“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面对现代性的变革和革命的观念,文学家们或者回到传统乡村生活中去寻求精神慰藉;或者去反映乡村生活中生与死的挣扎,或者去写出乡村土地上生活的质朴和本真品格。”...
■钱刚林东林属于十项全能型作家,在散文、诗歌和小说等领域上均有建树,其写作处于急速的扩张期,他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节制写作,而是如何更好处理诗歌、散文和小说三者的写作关系,让它们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掣肘。他的小说和诗歌整体上有种蓬松感,自由散漫的人物...
■樊星一周芳是近年湖北专注于非虚构文学创作的一位作家。非虚构文学(包括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人物传记等),曾经在新时期之初到1990年代风靡一时。湖北的非虚构文学曾经有过光荣的传统。当年,徐迟、祖慰都是全国具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
■李雪梅“在一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这是荷尔德林的问题,也是海德格尔的问题。当下的中国社会,现代技术日益精进,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生活却日益迷茫以至荒芜,恰如海德格尔数十年前就提到的技术的白昼,世界的黑夜。诗人的天职就是要在这个贫乏时代寻找...
■李云雷本期专栏我们推出三位作家,分别是60后作家吕志青、70后作家周芳、80后作家林东林,他们年龄层次丰富,从事的写作领域也不同。吕志青专注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创作,其作品带有先锋与探索色彩,勘探着人的生存与精神问题;周芳致力于非虚构的写作,她...
■刘艳一、“70后”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尴尬2014年6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主打是将一些代表性的“70后”作家的作品结集出版,是一批“70后”作家的整体亮相。这套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就是:“当我们决心要把一群‘70...
■李遇春作为“70后”批评家,刘艳不愿随波逐流,她有着十分清醒的批评家自我定位与文学批评意识,故而常能发出自己独特的批评声音。虽然她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只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从事文学批评,但她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却有着足够的了解与认识。...
■吴俊刘艳是个难得的有性情的人,这当然是从我的个人经验中得出的印象。日常交往中很少见到像她这样心直口快的人,遇事褒贬全都一吐为快,有时不说到极端还不算完,爽直的性情可谓一览无余。在我们这种待人处事必须越来越谨小慎微的社会关系中,她的这种个性恐怕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