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及海外。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反映艺术界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就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艺术杂志。(每期有北京及外地、海外文章,体现上海的包容性,重点为新视角、新作品、新领域)
文集访问量: 8473 次
音乐列表
陈晔海派画家与“海派无派”在研究海派画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哪些书画家属于海派画家。学者们对其尚未达成共识。《辞海》的定义如下:海上画派,亦称“上海画派”“海派”,清代中国画流派之一。鸦片战争后上海辟为商埠,各地画人麇集,形成绘画中心,遂有...
殷无为木偶戏,又称“木人戏”“傀儡戏”,遍布我国除西藏、新疆、内蒙古外之大部分地区的城乡,1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最灿烂的戏剧瑰宝之一。上海是中国木偶戏盛行的地区之一,以往学者对上海木偶史的研究,多以清末道光年间为起始,至今不过二百年。但在元代末期...
上海城市文化海納百川、包容万象,很难用一种确切的概念来定位。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开放的城市,上海是一个移民的大熔炉,一个文化的大熔炉。所有的地域文化、宗教传统和高级文明,到了上海以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后都失去了其本真性,演变为极具都市风格或...
李汭璇马洛维奇认为,若人人都热衷于阐述对未来的猜想而忽略对当下的论述,那么未来已来时新媒体理论家则会无据可依。如果要在媒体艺术短暂丰富的变迁史里找一些标识,那么澳大利亚艺术家邵志飞(JeffreyShaw)的作品颇具里程碑意义。从早期在充气膜上投...
宫林林当艺术作品的“灵光”消失于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在其中看到了解放的力量。技术加速进步带来了生态环境、生命政治、社会治理等诸多问题,也同时携带着突破的潜能。我们要如何选择视角、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无论是早年的录像艺术探索,还是任何让我们有所思考...
马玲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前进也好,倒退也好,游戏要素渐渐退居幕后,绝大部分融入宗教领域,余下结晶为学识:民间传说、诗歌、哲学,或是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但哪怕文明再发达,游戏也会‘本能全力重新强化自己,让个人和大众在声势浩大的游戏中如痴如醉。”—...
我国当前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力抓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话语权。而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有跨界当代艺术的项目,并以展览的形式展开人工智能的研究,如百度、腾讯都有相关的项目与美术馆进行合作。基于此,我们深觉有必要做一期新媒体艺术专题,告诉大家什么是“新媒体”?以...
李志伟社区是能动的,是非遗保护实施主体,社区存续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目的之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虽明确指出“社区”是非遗的传承主体,但并未给出直接的定义,意在各国应根据本国实际非遗存续现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张西昌在文旅融合的新时期,我们不仅需要看到“旅”的商业机遇和需求,同时也要看到“文”该如何在两者相合的历程中发挥作用,从而深切而灵活地认知和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社会文明构建中的新型价值。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摸索与实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章莉莉李姣姣随着非遗回到日常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部分。在非遗传承的生态体系中,将逐步出现非遗设计师、非遗经纪人、非遗品牌运营商、城市手工爱好者等新兴群体,形成文化消费的前提条件和潜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