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杂志,创刊于1985年元月,是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对联艺术半月刊。作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刊,杂志创刊20年来,一方面及时传达学会的声音,指导全国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致力于对联艺术交流、更多还原。
文集访问量: 11363 次
音乐列表
文|王天天一、北京哈氏风筝的历史、技艺及文化内涵哈氏风筝制作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北京哈氏风筝从创始人哈国梁开始制作和销售风筝,第二代传承人哈长英将哈氏风筝作为“南派风筝”代表发扬光大,第三代传承人哈魁明在制作技艺上又提出...
文|景馨萱姜在新一、表情包的发展网络语言表情符号的发展从整体上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文字的表达方式向图形表达方式的转变。法曼教授制作的电子排列表情符号被广泛使用后,迅速传到日本。日本设计师对这种表情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其改为垂直表情,...
文|何晓燕河南省地大物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是基础性工作,具有普适性、典型性;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他项目的可持续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
文|何斯媛一、苗族纹样历史苗族具备独特的文明传承,民族特色五彩斑斓,是重要的民族组成部分之一,其祖先在古老的黄帝时期一直存在活跃着,其传统节日、民族装饰品、丰富多彩的服饰等具备强烈的渗透力。据史书记载,苗族祖先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乱和追杀,在逃亡过程...
文|董诗化一、“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涵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当时的环境合理结合,创造出适合实际运用的文明成果,再通过各种方式流传下来,形成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给我们提供了优异的资源。据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探索与建...
文|严海燕对联是从民俗发展而来的,田野调查是对联研究的方式之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拍照俨然成了中国人生活里的一道风景线。与此相伴随的,是各种新媒体、企事业单位出现的“有图有真相”的工作新理念。借用手机拍照各种实用联,也应成为关于对联的田野调...
文|鲁晓川综观毛泽东一生的对联实践可知,有一种思想始终贯穿着,这就是辩证思想。一方面,对联文化本身是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外化形成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深刻影响了毛泽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不但使毛泽东对充满辩证意味的对联...
江苏沭阳:以楹联提升花木节影响力本刊讯在最近举办的第九届江苏沭阳花木节上,楹联成了“文化主角”,楹联元素大大丰富了花木节的文化内涵。一是以“虞姬故里,花乡沭阳”为主题向海内外征集楹联;二是用获奖对联的书法作品营造花木节的文化氛围;三是花木节期间开...
文|孙英楹联作为非物质化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需要很好地传播。特别是风景楹联,她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在祠堂里,故居中,还是自然景观上,都有一种纪念性、一种启示性。比如说,寺庙里的那些楹联很有禅理,对人有启发,我们必须要保护。...
□杨臣良作为《对联》的老读者想说句话:现在杂志越来越好看啦。无论是封面、封底带有传统文化图案和色彩的赏心悦目,还是封二和中间两页的美术作品带给人们在文字审美阅读后的心灵休憩;也无论是内容安排上的切合当前的现状与引领未来的风尚之间的动态平衡,还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