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094 次
音乐列表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周正民:“装饰性强”也是一种审美文/本刊记者刘莉娜右页的两幅画作,一幅于1972年入选上海美展,后又被选入上海美术出版和社出版的《中国画小辑(二)》,与程十发等画院画家的作品合辑出版;另一幅则是于2015年被米兰世博会选中,被...
文/岐山?郑孝同:我有一个伟大的父亲文/岐山郑午昌(左)郑孝同(右)2016年初,一场题为“世界和平感化力——郑午昌、郑孝同、郑人刚精品书画联合国特展”的画展在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外交官展厅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南威哲在他的贺信中说,“三代美术家展...
文/马信芳?丁景唐:犹恋风流纸墨香文/马信芳丁景唐与他的部分著作上海永嘉路,旧名西爱咸斯路(RouteHervedeSieyes),1920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在此筑路,以法国邮船公司职员名命名。1943年后改名永嘉路,沿用至今。这是一条上海市内...
文/本刊记者秦岭?张弛有道·乐在其中——小提琴家张乐和他的收藏文/本刊记者秦岭张乐小提琴演奏家。曾在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皇音乐大赛、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大赛、英国梅纽因小提琴大赛、全美小提琴演奏家大赛、阿斯本音乐节大赛等多个过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
文/红菱?蔡金萍:“小儿科”其实是个大天地文/红菱“当时在人民大会堂,我手脚都不知怎么放了。挂着奖章,披着绶带,捧着沉甸甸的证书和奖杯,那份激动很难用语言表达。”蔡金萍笑着回忆起去年9月被授予“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时的情景...
文/叶兆言?俞平伯:一辈子天真文/叶兆言叶兆言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叶兆言文集》(七卷本)及长篇小说《花热》《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我们的心如此顽固》等晚年俞平伯夫妇干校遣归回京印象中的俞平伯先生是个老小孩。上世纪70年...
文/曹致佐?黄宗英深情怀念周总理文/曹致佐曹致佐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用微笑迎接风暴》,话剧剧本《青出于蓝》,电影文学剧本《青春似火》(合作)《献给罪犯的鲜花》《平静的激流》等周总理与电影演员黄宗英(左一)写完《情义无价》,当年秦怡讲的几句...
文/本刊记者胡凌虹?“译制片纪念馆”,不止于畅想文/本刊记者胡凌虹在不少人心目中,“译制片”是怀旧的代名词。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已过去三十多年,目前的配音界似乎已沦落至讨论“译制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的惨淡境地。然而,当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辈的配音艺术...
文/陈雷席芰?居危思危,海派滑稽路在何方文/陈雷席芰姚慕双、周柏春舞台生活五十周年时与双字辈的合影(祖忠人摄)二○一三年春节,由“双字辈”滑稽名家领衔主演的滑稽贺岁大戏《囧人黄小毛》在逸夫舞台隆重上演。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著名主持人叶惠贤上台主持...
?给上海滑稽戏诊脉开方本期头条聚焦上海滑稽戏,用比较尖锐的笔触,深入分析了“滑稽戏式微”的种种原因,有些剖析语句,针对性还很强,可能会得罪人。但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与其轻描淡写大而化之隔靴搔痒地“说台面话”,不如一针见血刺刀见红不留情面地“说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