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115 次
音乐列表
文/鲍世远魏启明演好《马寅初》文/鲍世远魏启明塑造的陈毅形象我曾经和上海人艺知名演员魏启明同住愚园路,我住路东,他居路西。每当我散步的时候,常与他相逢、交谈、问候。“近来忙吗?”我问。“忙,忙好啊!闲着多没劲。”他爽朗地回答。他忙什么?忙排戏,拍...
文/本刊记者秦岭金喜全、熊明霞:张生与红娘的得意缘文/本刊记者秦岭2015年,对于金喜全和熊明霞夫妇而言,无疑是特殊的。3月31日,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出,熊明霞成功问鼎,捧得主角奖。5月20日中国戏曲梅花奖出炉,金喜全亦不负众望,...
文/孙渝烽程晓桦:我走自己的路文/孙渝烽今年五月中旬在上海大宁剧院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活动,名称挺有意思:“声音的味道——传声之夜,配音艺术家专场演出”。汇集了上海老中青三代配音演员,有十七人参加演出,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上海电影译制厂有四位古稀之...
文/吴宗锡一代评话大家张鸿声文/吴宗锡评弹自进入上海,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迎来了其新的繁荣发展期。当时,苏州评话,人才辈出,书目繁多,流派纷呈。张鸿声就在这风云际会之时,脱颖而出,头角峥嵘,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他已是苏州评话界的领军人物。壹张鸿声1...
文/方敬东孕育了影片《聂耳》的艺术家们文/方敬东影片《聂耳》作者于伶(左)、孟波(中)、郑君里(右)在研讨剧本(1958年)开拍《聂耳》前合影,前排左起:仲星火、张瑞芳、江俊、赵丹,后排左起:黄绍芬、郑君里、高博1958年我还是个学生,经学校和少...
采编/陈雷当我们谈论聂隐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采编/陈雷我们评判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常用一把叫做“三性统一”的尺子去丈量。所谓三性,就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者统一了,才是上乘之作,才能既享金杯银杯,又得观众口碑,才有可能流芳百世、进入经典序列...
采编/红菱中外写作者热议“在东方”采编/红菱长久以来,东方和西方,互为他者,互为镜像,互为发明。何为“在东方”,有这样一种解释:东方不仅仅是一个西方视野下的东方(theOrient)。这已经成为常识。但反过来,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扬某种类似于纯粹存...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解剖如火如荼的“IP抢夺战”文/本刊记者刘莉娜暑期火热的电视剧《花千骨》由于湖南卫视实验性采用“周播剧”的播放模式而硬生生拖过了暑假,在9月头华丽收官。然而即使已经开学并且又是个工作日,依然有无数上学、上班的热血观众坚持熬过零点...
文/本刊记者胡凌虹著名文艺家纵谈“继承抗战精神”文/本刊记者胡凌虹民族脊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现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
卷首文艺批评之三症今日文艺批评气象不够宏阔,差强人意,或有三项主因不可绕过:一曰机制之保证,二曰阵地之匮乏,三曰思想之解放。先说机制保证。以形而下之例说明:目前国情下,一位根底扎实、见识超群、才情勃发的文艺批评家,能及时得到诸如话剧票、京剧票、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