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1992 次
音乐列表
1958年,我和弟弟星光由学校推荐,考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小组,开始“演播生涯”。一直到大约1964年我读高一为止。真的是很奇怪,迄今为止,整整六十年了。我对那座神秘瑰丽建筑的记忆非但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位于北京东路2号,...
作为中国第一代配音表演艺术家,苏秀用声音塑造的外国影片中的经典形象不计其数,还以出众的才华执导了一百多部译制影片。随着进口原版大片的涌入,译制片日渐式微、辉煌不再。但苏秀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创作,她开始用文字記录并延续自己的艺术生涯。字句中我们能清晰...
林栋甫“亲爱的栋甫,希望你在匈牙利过得愉快!我以快速的信息告诉你,你的导师被授予‘法国文学艺术军官勋章。公函即将寄出。你的朋友Axel。”发给我信息的是AxelCruau,他是法国驻上海总领事。我那时正在匈牙利一个叫Hajós的小乡村里画画,收到...
闻名清华园的清雅1932年8月,父亲应聘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他谢绝了中文系主任的职务。1934年11月,新建的教授宿舍“新南院”落成。父亲分得了其中最大的寓所之一——72号。这里有大小房间共14间。电灯、电话、冷热水、卫生设备一应...
1962年,我自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孤雁南飞,有幸径直至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室工作,直至退休。先后小住过流光溢彩的淮海中路,也住过十余年电影厂的集体宿舍,那原是一织带车间撤空改建的房子。至今乔迁至少五六次。对当年在上海居住之难,体会尤深。已记不...
陆寿钧老上影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政治的需要,历来是块卧虎藏龙之地,不仅名人、大家云集,而且具有传奇、神秘色彩的也常有人在。1952年,因参加爱国活动,与刘琼等人一起被港英当局驱逐回内地后由人民政府安排在上影创作部门工作的沈寂,可谓其中的一位。但他“隐...
王振华今年是中国现代革命文艺的先驱、现代戏剧奠基人、国歌词作者田汉诞辰120周年。由中国文联、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田汉诞辰120周年座谈会9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不由使我回忆起二十年前由上海市文联和上海市剧协联合举办田汉诞辰100...
管鑫杰2017年7月的《上海采风》杂志上刊登了戏剧评论家鲍世远先生的《上海记忆中的扬剧》一文,开篇就提到了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延安西路200号文艺会堂观看由扬剧名演员顾玉君、丁曼华和蔡元庆主演的折子戏《上金山》和《偷诗》。周总理尤其对《上金山》...
盛汉清中国的科教电影,虽然远不如故事片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却是新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对于工农业生产、科学教育事业,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化水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国际上也有不凡的影响。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自1953年建厂...
杨晓炎曾几何时,我喜欢老上海的石库门,喜欢去复兴公园,路过南昌路,总要看看林风眠的故居——南昌路53号。那里有他居住26年的苦难岁月,在这幢寓所里,他亲手含泪把自己心爱的作品一幅幅浸泡在水中,放在抽水马桶里冲进下水道里,眼看着这些“孩子”永远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