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11335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谢汝茉
  • 谷一
  • 孤树
  • 林沐风
  • 爱农
  • 芳草斜阳时

凡哲汝罗兰·巴特曾在《写作:一个及物动词》中将写作分为及物写作和不及物写作,其中及物写作被认为是作家(author)的写作,这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写作特性,它关注的是写作本身,其目的是要将作者从文本和价值的中心圈层放逐出去,构建一个开放自由的阐述空...

浏览全文 阅读(29103)

石凤丽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写作与诗人自身的生存体验有着深厚联系,其内容大多是诗人对日常经验、生存空间和心理状态的集中观照。罗广才诗歌涵盖了诗人的亲情、故乡、旅行和内心独白等多方面内容,以地理和人生旅行为主要线索进行写作,在此过程中实现其向外的反观和对...

浏览全文 阅读(29050)

宋沂宸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议题——故乡,是古往今来文学作品永恒的书写话题,这一点在诗歌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从古典诗词中断肠绵绵的思乡书写,到当代新诗中对于故乡的追忆回眸,都在表明故乡之于诗人的突出意义。《罗广才诗选》(文汇出版社2019年版)是...

浏览全文 阅读(29280)

黎姣欣“诗人是报警的孩子,是精神的立法者”,罗广才在自序里如是说。诗人往往对生活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和细腻,感知身边那些流逝的、未来的、实体的、缥缈的事物,并由此激发无限的诗绪,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天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还有人愿意偶尔驻足,像...

浏览全文 阅读(29322)

崔慧鑫在《罗广才诗选》中,诗人将故乡作为安放灵魂的栖息地,故乡在罗广才的诗歌中更多的承载了“放赈心灵”的功能,成为诗人的精神原乡。从总体上看,罗广才在诗歌中所建构的精神原乡,具有温暖与苍茫的双重意味,前者呈现出温情脉脉的暖色调,后者显示出苍茫凛冽...

浏览全文 阅读(29370)

孙文琬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借诗人之口点出:“诗歌如树胶,流溢于根植繁盛处。燧石之火未经敲击无从迸发;而诗情,或如温火恬然不熄,或如飞涛拍案一泻千里。”诗人可以是洞察一切的先知,可以是传递喜忧的鸟儿,也可以是静默看待世事的一座山或一棵树。诗歌便...

浏览全文 阅读(29709)

王纯作为当代诗人,罗广才的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进行了批判继承,具有厚重的美学色彩,同时不失豪放大气的诗歌激情。他的诗歌情感细腻,运用独特的视角刻画人性,流露出生命的疼痛感。其诗歌不仅是真情流露、自我性情的表达,也蕴藏着精湛绝妙的艺术技巧。罗广才的诗...

浏览全文 阅读(29859)

胡诣涵通感,指由人体各种感觉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示人类各种器官功能的互相沟通状态,例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这些器官感觉能够发生转移。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现象。通感同样也是一个文学理论术语,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通感作为一种重...

浏览全文 阅读(30197)
主持人语: 2023-11-09 08:48

2015年春天,我参加“鲁迅文学院第26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这届高研班是鲁院历年来第三次“文学评论班”,却“混进”了一位诗人,此人便是罗广才。用现在流行语说,他生得高大威猛,约一米九的个头,国字脸,一表人才,开口就谈诗,谈诗的精神向度与艺术品格...

浏览全文 阅读(30465)
春燕(外三首) 2023-11-09 08:48

三月雪为筑佳居觅杏梁,勤梳燕羽剪春光。衔来柳叶三分绿,飞过桃花十里忙。劳碌东风同雨露,呢喃呓语共诗香。年年故垒何曾弃,一入云天望梓乡。读《诗经·王风·葛藟》感怀每向河漘坐,离枝也恋根。年年藤愈老,日日念频温。路远家何在,心焦梦可存。人前尊契父,何...

浏览全文 阅读(3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