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曙我在南京艺术学院读书时,课余常常去南京大学请教卞孝萱先生。他对六朝至唐、清代至近现代艺术史有深入的研究,通过钩沉辑佚、正误校勘、考证辨伪等方法,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成果,至今仍为学界广泛认同。今年是卞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重读他作为“艺术...
朱浩作为史料,无论文字还是图像都可能存在陷阱,必须细察来源、复活语境、了解意图,才能拿来证史。否则的话,则史料不仅不能“证”,反会淆乱“史”。缪哲在《读书》二00五年第二期发表的《以图证史的陷阱》一文,指出研究者不能见到图像就当真,因为图像往往具...
岳永逸一九一二年,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蔡元培明确宣扬“美育”。在相当意义上,近二十年来有序推进的非遗运动就有着蔡元培倡导的美育之功效。文化自觉成为社会上下普遍的共识,优秀传统文化观深入人心。大国“匠”心、“独门”技艺的挖掘弘扬,培育了美感,...
韩毓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基础,是五四时期的社团,这些社团是年轻人创建的,《红楼》一书就是写这些年轻人,写这些“青春之我”——我在写作的时候,经常想象他们年轻时的模样,其中包括邓中夏。我特别想写好邓中夏。一是因为他是我们北大中文系的,现在中文系的...
赵鼎新一九七三年夏天我弟弟从上海到我工厂所在地的银川探亲。他来我厂里时,手拿一把小提琴,脚穿一双亮锃锃的黑色皮鞋,身着一件在当时的上海也是很时髦的披风。其时上海年轻人学提琴、长笛和声乐蔚然成风,西洋交响乐的家庭音乐会在文艺圈也开始出现,而把裁缝请...
今年是周礼全先生百年诞辰,去年八月份写文章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提到此事,那时就想着应该写点什么,却不知如何下笔。去年底到社科院哲学所做讲座,见到张家龙老师,说起逻辑室,自然谈及周先生,还谈到他的黑格尔研究。我想,就从黑格尔的逻辑学说起...
陈浩宇在马基雅维里创作的唯一一篇喜剧故事《贝尔法哥》中,他以其一贯反讽甚至略显轻浮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魔鬼娶妻的故事。故事的开篇设定在地狱,亡魂们纷纷哀叹他们大多数是因为娶了老婆才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米诺斯等地狱的判官极不愿意采信这种...
殷之光如何隐藏一个帝国?这个困扰了帝国主义者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始终围绕着何谓帝国主义这个命名问题展开。一九0二年,在《帝国主义:一个研究》中,约翰·霍布森(JohnAtkinsonHobson,1858-1940)视其为与“民族主义”“国际主义”...
郭宝昌我爱京剧。我的主业是影视,大半辈子生活在拍摄场地,于京剧我是外行,却一生纠缠着解不开的京剧情结。没别的,京剧太美!无法割舍,无法冷落。但要说清楚这“美”,谈何容易!我认为在二百三十多年的京剧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个高峰:第一个是十九世纪七十至...
灵感,任何人都有,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却不是随时随地都有;超越个人的灵感,不是任何人都有,更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灵感,固然需要个人的天赋,很难说不是由于环境与文化长期熏陶的缘故,尤其是受异环境与跨文化外在的刺激。灵感与刺激,对于创新与超越,固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