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侗三年前,朋友引导我对法国当代文学给以关注,我们开始搜寻与此有关的中文资料。当时我所在的少儿出版社收到一份寄自北京的译稿——从法文译出的米歇尔·图尼埃著作《星期五或原始生活》。由于译文初稿文笔欠佳,一审几乎未能通过,而我们竟成了译稿的首批读者,...
肖律《走向未来丛书》最近推出的《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一书,是一本难得的既有理论深度,又通俗易懂的学术专著,作者在该书的第一部分着重谈了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在这一巨大的社会转变中,政治现代化是最重要的...
黎清这个书名有些“朦胧”,却并不浪漫,不知会不会有人误认为是一本讨论木工经验或各类锯具功能的实用性著作?然而这的确是一部写实的书,记录了作者——一个崭露头角、颇富才华的青年诗人自一九五七年罹祸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生活遭际;罹祸后的诗人也确曾做过拉...
徐建融在近年的文化讨论中,一提起传统美术,总有一些人义愤填膺地指责儒家思想和文人画的消极性、封闭性等等所谓的“民族劣根性”,大有“父祖不贤,子孙耻之”之慨。于是,要想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设现代的中国美术,也就难以令人苟同了。这里,且不论将儒...
如一我能够将理查·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读完,其兴趣决不在于对哲学的兴趣。按照我的理解,它是反“哲学”的。哲学的历史似乎就是“怀疑—解释”的历史。以“怀疑”发端,以“解释”发展(?)。解释愈演愈精密,怀疑也就越来越深刻,竟至怀疑到“哲学”本身—...
朱元发在二十世纪群星灿烂的西方社会学界,法国社会学家雷蒙·布东(RaymondBoudon,一九三四——)在研究和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一八六四——一九二○)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中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在当今的法国社会学界,布...
武勤英六十五年前,也就是列宁去世的前一年,他在总结俄国“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时,深有感慨地说,“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选集》第四卷第687页)如果说列宁的这个判断所针...
现代社会的观察者、美国著名作家索尔斯坦·凡勃伦曾将学者们解释社会和人生现象的追求讥讽为出于“悠闲的好奇心”;在他看来,一切学术的进步或学术争论不过是“无聊而有趣的”活动。姑且不论凡勃伦的惊世骇俗之言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现代学者或现代学术活动,有...
杜声锋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结构人类学家。写于一九六二年的《野性思维》①一书在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研究中起着承上(《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一九四九、《结构人类学》第一卷一九五八、《今日图腾》一九六二等)启下(主要是四卷本的《神话...
曾乐英国科学家、文学家查里斯·帕希·斯诺(一九○五——一九八○)在演讲合集《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中,要使人们相信: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鸿沟,人类精神的分裂,业已成为西方社会深刻而广泛的疾患。“两种文化”的划分可追溯到上世纪末的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