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7378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孤独玫瑰
  • 丢丢
  • 九满
  • 林沐风
  • 李椿
  • 爱农

摘要:在知识群体精神溃散与思想蜕变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应背负何种精神使命,如何守护自己的尊严,作家在学院知识分子小说创作中试图给出答案。《围城》《活着之上》与《应物兄》等作品都试图超越时代,探讨知识分子的身份问题与精神问题。它们以两性间的启蒙关系和...

浏览全文 阅读(32189)

摘要: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和中国的兴起,过往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创意写作对它们的支撑与影响,同时,它在中国的兴起以虚构文学、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为假想敌,似乎也放过了自己真正的对立面,而围绕它的争论,由于关乎“现存文学秩序”,也容易在无意中走向意气...

浏览全文 阅读(32144)

邹建军胡忠青摘要:在梁鸿“梁庄系列”作品里,作者没有为具体的视域所限,而是藉由群体视角和自身的主客位视角,将梁庄内外的个体生存状况细致无遗地展现出来,实现了对梁庄的散点透视。在此叙事策略下,众多人物、众多事件散而不乱,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展开宏...

浏览全文 阅读(32221)

孙萍萍摘要:从1980年代开始,余华的小说就具有对现实文学“再现”的创作特征,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在以往对《兄弟》的论争中,人们都过于关注余华在这部作品中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正面强攻”,而忽视了历史也是某种现实,余华在对现实“再现”这一点上从未改...

浏览全文 阅读(32320)

吴景明摘要:自代表先锋文学初露锋芒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被各方“经典化”了的《活着》,再到晚近毁誉参半的《第七天》,余华的文学创作之路几经转向,嬗变不已又辩证发展。从“十八岁到第七天”,余华从“自我”发现的话语先锋,到“款待”他人的聆听生存,再...

浏览全文 阅读(32282)

张学昕贺与诤摘要:在持续性写作三十余年的作家中,余华始终以直面现实的坦诚和魄力,描摹生活,坚执而耐心,体现出一个杰出作家的精神品质。从“十八岁”的远行,到“第七天”的灵魂游弋,从《现实一种》到“现实种种”,余华以其一以贯之的“先锋”姿态,冷静地感...

浏览全文 阅读(32349)
先锋作家的童年记忆 2023-11-09 08:48

郜元宝摘要:今天重读余华1990年代初的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固然需要留心它从先锋小说延续下来的极具探索与创造精神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但更应该关注其“写什么”。一大群出生于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的在学而失学的“顽童”在文化荒原上嬉戏游荡...

浏览全文 阅读(32423)

钟怡雯摘要:本论文重新检视“西部文学”的历史脉络,以及命名的意义与局限。“西部文学”概念的提出具有正面的意义,对中国西部文学版块的形成和研究,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不论得自电影灵感的西部文学概念,或者来自中原中心的西部观点,袭用已久的西部文学阶段性...

浏览全文 阅读(32402)

洪子诚李静1999年8月,洪子诚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7年6月推出修订版。迄今,这部兼具教科书与研究专著性质的文学史著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不仅是全国众多高校通行的教材和参考书,也是从事当代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必读书...

浏览全文 阅读(32458)

殷国明摘要:当下包括比较文学研究在内的整个文学研究领域,正面临价值标准失落的困扰和危机,在打破了各个不同国度和民族文学壁垒和间隔之后,在破除了各种明显和潜在的文化中心论之后,文学理论和研究当魂归何处,是否能够找到彼此沟通和对话的思想桥梁和精神纽带...

浏览全文 阅读(3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