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评论版
《名作欣赏·评论版》是对于历史人物以及事件从联系中找到一个历史的契合点,进行介绍。如果是作品的欣赏偏向于从点出发来看历史,如果是人物的介绍偏向于通过人物和历史的结合来判断结构以及特点。
文集访问量: 12029 次
音乐列表
摘要:《列女传》的贞义型女性,德行高洁,自觉遵守社会礼教对妇女的道德要求,坚守贞节、德义和公义。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妇道”做了严格规定,把“贞顺”“节义”看作女子必备的道德品格。其伦理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备受推崇。刘...
陆建松摘要:从爱和法律的关系入手,可以对《威尼斯商人》“割肉还债”情节进行政治哲学的解读。这种解读将表明,爱是朋友、情人、家庭、民族、宗教等人际关系的自然原则,但它不应该毫无纪律,爱的最基本的纪律是法律;反之,法律并不仅是冷冰冰的规则,而且是最低...
艾赛丽古丽·吐尔迪阿卜杜外力·艾萨摘要:结构主义是以文本形成意义的“符号”为切入点,从而分析出文本的符号或代码体系。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包括语言符号在内的符号体系,因而画出能够体现文本所属的群体的记忆符号的切面。因此说,文本的分析还可以是制造透视群...
摘要:塑造人物是小说艺术的核心任务,李佩甫长篇小说《等等灵魂》看似写商战,实则写人生;借助商战平台,塑造出极具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作品具有反思现实,呼唤人性回归的警示意义。关键词:等等灵魂人物人性塑造人物是小说艺术的核心任务,越是优秀的长篇小说,...
摘要:《老子》五千言中有“吾”和“我”两个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这两个代词的语法功能和指代进行辨析,我们发现,在《老子》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
尹世英摘要:《诗经》中的“将”做名词是“胳膊”;做动词是“拿;率領”;“将”做拟声词,是假借字,后来写作“锵”。“将”在《诗经》中没有副词“将要”的用法。关键词:诗经将胳膊拿“将”在《新华字典》中有两个读音:jiang;jiang。“将”读作‘j...
摘要:《诗经》中的“方”与现代汉语中的“方”主要不同之处有两个:一个是《诗经》的“方”可以假借为“子房”的“房”;另一个是《诗经》中的“方”可以做谓语中心词,意思是“到达尽头”或“占据”。摘要:《诗经》方动词语境义语言义“方”的古今词义差别不大,...
摘要:《诗经》中的“何”有本用和借用两种用法:“背负;承担”义是本用;“什么;怎么;为什么”等疑问代词,是假借。关键词:诗经何动词疑问代词现代汉语中的“何”是疑问代词,没有“承担;背负”义,表示“承担;背负”这个意思用“荷”,如“负荷”“持枪荷弹...
摘要:鲁迅虽然比但丁晚出生六百余年,但这并不妨碍他与但丁产生深深的心灵遇合和精神共鸣,而鲁迅也正因其思想、创作与但丁的相通而被称之为“中国的但丁”。2018年绍兴文理学院携手鲁迅文化基金会举办的“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活动就以鲁迅与但丁跨越时空...
摘要:鲁迅非常关注法国文化和法国文学,他翻译了雨果的作品《衷尘》,并就此与雨果产生了心灵的对话。两位不同时空、不同国度的文学大师因为文学而产生的精神共鸣和心灵交流一直延续至今。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2014年“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的举办,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