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庆军鲁迅在1933序章北平探母与五次演讲文郝庆军1932年11月13日至28日,鲁迅因母病到北平探望,前后16天时间,鲁迅受到北平左翼文艺界的极大欢迎,会见了北平“左联”的同志,受邀进行了著名的“北平五讲”;自然,也受到某些右翼学者如胡适、刘...
沈淦“甲午”遥祭沈淦又逢甲午,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甲午年爆发的那场战争,已经过去120年了,然而那场战争的巨创深痛,并没有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近读台湾学者唐德刚先生的专著《晚清七十年》,在第三章《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中,前三节是专门谈甲午战争的...
杨肇林刘永福:甲午兵发台湾杨肇林又来南澳,又见古榕树。南澳岛峙立在东海、南海相汇处,处在台湾海峡南端的喇叭口上。岛上处处澳湾,沙滩雪白,树丛浓绿,木棉花红。海边高处,一片坟茔地,矗立着台湾水师协府林元宽墓,澎湖副将蔡安国墓,更有190多座“戍台澎...
甘徐梅执著一生的勇士——怀念张贤亮甘徐梅我们的生活,就像树叶的聚落。凉风吹散垂挂枝头的落叶,但一日春风拂起,树干便会抽发茸密的新绿。新绿蓬勃,只懂感受生命再次给予的丰盛,而那凋零的落叶带着满身的记忆与印象,化为尘埃彼此不会再有交集——哪怕是一刻的...
杨早张贤亮:灵与肉的战争杨早一张贤亮去世的消息飘来,我在朋友圈转发,只说了六个字:心情有些复杂。很快朋友圈就被刷屏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每当一个负载着我们这代人共同的隐秘记忆的人物辞别,许多人内心深处的郁积会突然迸发,流淌为悼念的河灯与怀念的碎...
⊙本刊编辑部张贤亮:文学韵事的“肇事者“⊙本刊编辑部我们不能只从文学和文学史的角度来理解张贤亮,应该更多地从中国社会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角度来认识他。张贤亮是一枚雪亮的名片,“刷”地照亮中国,照亮新时期文化,照亮当代社会世道人心。80年代,张贤亮和他...
陈梦溪老友眼中的张贤亮陈梦溪2014年9月27日,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在京去世,享年78岁。记者了解到,张贤亮罹患肺癌已经一年多,家在宁夏的他特地来北京协和医院医治,但最终病情恶化。张贤亮有一个儿子,如今有一位5岁的养女。虽然蜚声海内外,但近年张贤...
疏延祥他来了,又走了——张贤亮的人生传奇疏延祥身世张贤亮(1936-2014),出生于南京,可以算上世家子弟,他的外祖父陈树屏是清末鸿儒,名震一时,做过江夏知县、湖广总督的总文案,后一个职位比现在的省委、省政府的秘书长还要大。他的曾祖父是清朝长江...
点评人/扬森“诺奖”大行跟风热村规不走群众路点评人/扬森本月人物帕特里克·莫迪亚诺: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周庭:学民思潮前发言人,在“占中”期间宣布辞职程锦坪:“成都锦江时评”的谐音,发表时评《警惕哆啦A梦蒙蔽我们的双眼》岳霆、葛平华:举...
冯积岐正义与良知的呼唤——读周书养的长篇小说《特稿记者》冯积岐《特稿记者》是研究媒体的抓手首先要廓清一个概念:什么是特稿记者?按照作者的解释,就是专门搞特别报道的记者。而特别报道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它是一种深度新闻报道,比报告文学更真实,比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