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徐迟文库”中,珍藏着数十本著名诗人、作家徐迟先生的日记。在1996年的日记本中,笔者偶然发现了一页被划去的日记。而这页日记的写作时间,恰好是徐迟人生最后的一段岁月。这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该页日记全文如下:TheW...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科学史家,1924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32年出版3卷本《化学胚胎学》,1942年出版《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生物化学和...
2017年,7岁的女孩姜二嫚写了一首诗:“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在灯与烫的联袂作用下,黑夜的黑被赋予了光与热,黑由此亦被剥离掉其与生俱来的苦难以及阴冷的象征意象,充溢着哲理的光芒,因为,这是在和平年代,这里岁月静好。80年前,1937年8月13...
公公和姥姥,是我对外公和外婆的称呼,叫了一辈子,很顺口,很亲切。别人会觉得不对,有点儿南辕北辙了啊!为什么不是“姥爷姥姥”?因为他们是南方人啊。为什么不是“外公外婆”?因为我是北京人啊,因为同学都叫姥姥啊。我从小任性,姥姥随和便依了我,而公公坚持...
这是一个女孩在抗战时期写的日记。日记开始时她还不满10岁,刚会写孩子气的日记,而到日记结束时她18岁了,已在抗战中度完了少年时代。整本日记以孩子的眼光,记录了从1937年到1946年抗战历史中的生活经历。在战争和逃难岁月里,小作者用当时所能得到的...
伊甸是一个女孩的名字。1927年2月,女孩出生于湖北武昌粮道巷三号。当时北伐革命军正在全国取得胜利,父亲汪静之是诗人,在北伐革命军总政治部《革命军日报》任编辑,沉浸于“我家和国家都要变成乐园了”的美好理想,给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取名“伊甸”。19...
1998年春,我和弟弟相约回杭州整理父亲的遗物,发现了一包我小时候的日记本,那是一些1937年至1946年抗日战争期间逃难生活断续的记录。感谢母亲把它们保存下来,也幸亏是母亲保管,才得以奇迹般地留存至今。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浦东登陆。连日...
伊甸的父亲汪静之(1902—1996)是徽州绩溪人,母亲符竹因(1903—1986)是杭州临平人。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在浙江第一师范读书,母亲在浙江女子师范读书,他们相恋在西子湖畔。父母亲与因诗结缘的朋友们用白话写诗,写爱情诗,他们是新文学的...
本刊编辑部回忆这个词是有颜色的。当我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年在科技领域奋战的科学家们时,眼里、心里跳动的是鲜艳的红色: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
中国思想肖像1.006阿来:比作家大的作家/本刊编辑部1.008“我只启蒙我自己”——阿来访谈录/王雪1.025从《空山》到《瞻对》:阿来的虚构和非虚构/邱华栋1.033我与阿来老师的二三事/慕津锋1.042小说家阿来的诗人底色/杨荣宏1.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