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秋雨
出生在河南封丘,参军在河北承德 ,工作在湖北潜江。实现记者梦想,心灵为之歌唱,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发表新闻作品多篇,曾是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编辑、记者、作家之一。其作品特点是关注人间真、善、美、及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中的困惑和追求。文笔细腻、优美、感人,受到众多读者喜爱。 2008年3月,省内外6家生活类知名杂志知晓我内退后,热情相邀,但我决定不再做编辑而专事创作。我想乘着文字的翅膀,越走越远,越走越高,多出几本好书,给后人留个念想。
文集访问量: 6509 次
音乐列表
小时候,常把柳笛含在口中,信口无腔地吹,那笛音像孩子稚嫩的声音,虽高高低低,却有一种悠然的余韵,让人感到心儿清澈得像一片澄清的湖水。但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觉得吹麦笛儿比吹柳笛还要美妙快乐一些。原因首推麦笛儿得来容易,它只须取一茎麦杆,掐去头尾,...
掐指一算,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有16个年头了,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4个,4碗粗茶淡饭、4个土书包的故事,幸福了我母亲一生,也累了我母亲一生。母亲没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除了她传承于我们的那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诗文外,再者就是母亲的吻。母亲的吻让我记忆...
女儿从奶奶家回来,告诉我一个惊人的消息:“妈,今天奶奶和爷爷打架了。”我一惊,老两口虽然经常拌嘴,但动手的事还没听说过。晚上,婆婆回到家,我跟婆婆打趣:“妈,今天打赢了没?听说你和爸打架了?”婆婆慌忙反驳:“没有,没有的事。”她这样说,我以为没有...
“春天到,小鸟叫,杨柳枝条随风飘。”听儿子稚嫩的童音唱出这首儿歌,我猛然从无为的忙碌中醒悟过来,哦!春天又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跟前了,它总是这样来去匆匆,让人希冀、让人留恋。抬头,望着院子里一棵老柳树,已经泛出了青青的嫩芽,于是伸手扯下一枝柳条,做...
我们中国许多地方,凡是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老人去世,最忌讳说“死”字。有的说是“走了”,有的说“不在了”,还有说其它的。我老家豫北老家,是说“老了”。为老人送别,到十字路口时,还由长子或长孙给摔老盆。究竟为啥?有些缘由。据传,陶业的祖师爷范蠡做陶器...
第一次养的蚕,是从伙伴那里好说歹说讨来的十几只蚕仔。蚕仔很小,身躯和头发丝一样细,比笔尖还要短,从比芝麻还要小的乌黑色的卵壳里钻出来没几天。把自己喜爱的文具盒里的东西拿空,在盒的底层铺上一层纸,把趴在桑叶上的小家伙连带着桑叶一起小心翼翼地放进去,...
童年如一个广阔的填空,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没有升学的烦恼,没有考试的压力,也没有写作业的苦恼。只有那一个个伴你成长的游戏,在嬉戏中得到快乐。而我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放风筝啦!童年的风筝,都是大人们亲手做的,多是六角形或是八角形的,样式既简单又...
瑞雪兆丰年。在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瑞雪让本来就红火的潜江大地,更加红红火火。首先是红红的灯笼,高高地挂到空荡荡的屋檐下,照亮了那些灰暗。在这美好时刻,谁都想使自己的心情如春花般灿烂,让陈年的那些暗淡往事一一远去,即将来临的日子如这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在我们豫北老家,有一种古老的职业——劁匠。劁匠以阉割家禽家畜为生。据说有位老劁匠,有种剡牛的绝活,只要在牛背一拍,再暴戾的公牛都会乖乖站着,任由老劁匠阉割,而且不用打麻药,也不用捆绑牛腿。小时候我要碰上劁牛可是件稀罕事,非去看热闹不可。更何况劁牛...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酱豆绝对是老家最寻常的家常小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这几年也许没人吃这种菜了,可在那时酱豆却是日常菜肴里不可或缺的。母亲是做酱豆的好手,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做酱豆是从来没有失过手的,而且做出的酱豆,咸淡适宜,余味悠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