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6508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胡谈
  • 孟冰
  • 蓝欧
  • pchenf
  • 牧雪吹箫
  • 梦乡醉哉
怀念家乡的高跷会 2013-01-18 14:14

小时候,正月里的家乡特别热闹,从初六到二十,我们村的晒场四周总是人山人海。一天至少有十个高跷队在我们村前后轮流上演。而我最爱看的就是“高跷会”了。“高跷会”在我们定兴有很多道,我只记住了五六个村的:留光集,.冯村和小李庄。小李庄那扮“小寡妇”的少...

浏览全文 阅读(86922)
听房 2013-01-14 15:18

在我们豫北农村,过去有听房的风俗,就是村里如有人结婚,晚上新郎家的旮旯角落里就藏匿着不少人,以年轻人居多,偷听新郎和新娘的私房话。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当时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你听说过“点灯靠油,种地靠牛,娱乐靠球”没有?说的就...

浏览全文 阅读(80127)
乳名 2013-01-14 14:06

乳名又称奶名或小名。有人说名字不过是一个人的符号,那么乳名这种符号便是临时性的。孩子降生,父母或亲友不加思索地给他或她取个名字,一叫数月或数年,然后才郑重其事地给孩子命名。而一个人于正式命名之前的名字,即是乳名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金贵得...

浏览全文 阅读(78910)
记忆中的箍桶匠 2013-01-14 14:04

记忆中的箍桶匠小时候,我家住在农村。家门口常见箍桶匠路过,他们常常是挑着担子一边走,一边吆喝着“箍木桶了,箍木桶了……”那个年代,由于农耕工具得不到完善和更新,木桶变得粗糙、陈旧、破损之后,非得请箍桶匠修理不可。老实说,那些走村入户的箍桶匠,他们...

浏览全文 阅读(79587)
别让“书香”远去 2013-01-14 10:12

时下,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已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在家里,有电脑相伴,在街头,有手机相随。平凉的街头巷陌,随处可见“手机控”一族,利用闲暇时间对着手机看流行小说,方便快捷,绿色环保。然而,自己却始终无法适应这样的看书方法,在屏幕的闪动中,感觉自己...

浏览全文 阅读(80539)
记忆莲花落 2013-01-09 15:04

在我的记忆里,上小学四年级时,参加过一次学校组织的“莲花落”(又叫“打莲花”)表演唱。那时我11岁,是四男四女的表演,拿今天水准来对比,动作、队形都不算复杂,可打那时起,这种文艺形式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中。“莲花落”(又叫“打莲花”),在我的家乡...

浏览全文 阅读(85257)
榆树 榆钱 榆皮 2013-01-09 11:32

清晨外出散步,偶然抬头,猛然间看见邻居家一棵硕大的榆树上结满了嫩绿的榆钱,便记起小时候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了榆,知道清明节已然临近。顿时,往事一幕幕闪现在我的脑海。小时候,榆树、榆叶、榆钱乃至榆树的皮,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家...

浏览全文 阅读(83962)
丝瓜 野丝瓜 2013-01-08 09:36

花有家花野花,鸡有家鸡野鸡,菜有家菜野菜。丝瓜嘛,也是菜,有家丝瓜野丝瓜,就不稀奇了。所谓野,是指野生,非人工所为也。家丝瓜长在野外,野丝瓜长在家里。这就奇了。说穿了也不奇。菜园子在野外,家丝瓜长有菜园里,自然就在野外;野丝瓜长在后院围墙根上的缝...

浏览全文 阅读(90812)
怀念家乡的太平车 2013-01-08 09:29

怀念家乡的太平车“太平车,四轮滚,上面坐着花大婶。打牛马,快快走,来到娘家大门口;小弟跑来抱包袱,小妹跑来牵我手……”随着这种童谣的远去,曾经作为重要运输工具的太平车,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太平车,过去是豫北一带的重要运载工具,因其滚动起来十分...

浏览全文 阅读(89021)
“腊八”吃粥 2012-12-27 16:39

在我的记忆里,一到腊八,大人们常常就会说一句俗话:“大小孩子不要馋,过了腊八就过年。”说明了腊八是春节的开始。不过,老家还有一句俗话,说是“荤年素腊八”,由此可以知道,腊八这天的食俗也是颇为讲究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对于腊八这个节日,我非常感兴趣,...

浏览全文 阅读(8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