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以及两者相遇时产生的疏远与矛盾十分感兴趣。我用油画、绘画、动画及图像归档(archivalimagery)的方法去收集那些碰撞,然后把其中惊艳的部分传递给观众。通过展开那些结构,我的作品所反映出的内容涉及了主体(subjec...
彭欣芝加哥大学斯拉夫语言与文学系兼电影与媒体系教授罗伯特·伯德(RobertBird)的专著《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AndreiTarkovsky:ElementsofCinema,以下简称《电影的元素》),是英语世界近年来关于塔可夫...
郁喆隽地球是圆的—这个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识,如今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根据某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数据统计,“平面地球”(flatearth)这个词的搜索频率在过去几年陡然上升了几倍。有人会说,网上从不缺少胡乱搜索的人,大可不必当真。不过就在今...
王晓松《蜻蜓之眼》是艺术家徐冰从二0一五年开始制作的一部剧情长片,入围二0一七年瑞士洛迦诺电影节(LocarnoFilmFestival)主竞赛单元,并获“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一等奖等奖项—奖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了作为“电影”而与其他“...
刘奎一九二三年,原本在湘军中当文书的沈从文,在读过《新青年》《新潮》《小说月报》等新文化杂志之后,放弃了家族的“将军梦”,只身前往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开始了他漫长的文学生涯。这从沈从文个人经历而言,不免带着偶然,但从新文化发展的脉络看,他在新文...
卜键普希金(1799-1837)一八二六年,是十二月黨人英勇起义的第二个年头,也是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武装暴动旋起旋灭,溅血伏尸,大逮捕接着大审判的暗黑岁月。五位领袖人物被绞死,一百多位参与者被流放西伯利亚。反叛者多是贵族出身的青年近卫军军官,其中...
张未卡尔维诺曾在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提到,他的这部小说可以视作一次对城市概念的形而上学式的讨论。其间所涉及的城市的特性、存在与发展的主题,都与人类在城市的生存经验息息相关。今天,城市面目在大量科学与表达中变得时而暧昧、时而狞厉,文化、艺术、旅游...
吴可姓甚名谁、性别如何、年龄多大,这一组合拳式的问题的答案大概是当下生活中每个现代人编撰简历或填寫表格时,所必须首先“自报家门”的关键信息,甚至可以戏谑地称之为是对“我是谁”这一古老哲学命题的一种庸常回应。名有“名不正则言不顺”的焦虑,性别有性(...
赵柏田约瑟夫·罗特(1894-1939)《拉德茨基进行曲》,这本取名于施特劳斯所作华尔兹舞曲的小说,是献给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一曲挽歌。纳丁·戈迪默评价约瑟夫·罗特(JosephRoth,1894-1939)及他的这部作品,用上了“疯狂”一词:...
李伟长见过很多杜拉斯的照片,有两张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张是少女杜拉斯初长成,已有妩媚的样子,大眼睛,双眼皮很厚,头发卷曲,刘海斜过半个额头,鼻梁高挺,个子瘦小。那双眼睛顾盼幽深,令人过目难忘。盯住多看一会儿,摄人心魄。她小小年纪,身上就有一种莫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