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5183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我游冥冥
  • 混沌虚空
  • 孤树
  • 骆雪
  • 孟冰
  • 南山2020

□张高峰杨庆祥诗人、批评家杨庆祥作为80后的代表性诗人,长期致力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研究,出版有学术著作《“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与实践》《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等,主编有大型青年作家研究丛书“新坐标书系”,青年科幻作家丛书“青科幻”等。而...

浏览全文 阅读(26841)

□杨庆祥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什么形态?始于何时?在何处诞生?直到目前这依然是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最早的语言是舌语,曾经在非洲的坦桑尼亚和纳米比亚的一些原始族群中使用;还有一种更有意思的观点是哨音,人类通过模仿动物尤其是鸟类的声音而获...

浏览全文 阅读(27066)
主持人语 2023-11-09 08:48

□张清华王士强作为诗人的杨庆祥与作为学者的杨庆祥确有很大不同,学者杨庆祥是理性、深刻、渊博的,而诗人杨庆祥则是感性、随性甚至虚无的,两者之间或有社会性与个人性、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区别侧重。应该看到,杨庆祥首先是一位诗人,其后才成为一位学者;诗人的一...

浏览全文 阅读(27063)

□许婉霓张惠雯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像我这样旅居海外的作家,要写的故事通常是这样两种:故乡的事、居住地的事。”①对于题材的自觉,恰好透露出最新两本短篇小说集——出版于2018年的《在南方》和出版于2021年的《飞鸟和池鱼》题材取向的渊源有自。《在...

浏览全文 阅读(27137)

□任慧自1922年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刊行以来,“荒原”不仅作为一种意象存在,亦成为现代人之境况的表征,文学层面上的荒原意识进而逐步渗入到现代诗学,甚至现代文学之中。从审美意象论的角度重读张惠雯的小说,不难发现其中的诗化倾向,即“遍地荒原”的意象...

浏览全文 阅读(27210)

□刘小波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丰富着中国文学的版图。一般而言,海外华文文学有三种基本的样态。第一类是反映华人在海外的生存状态,描摹海外华人的一种离散之感与怀乡之情,这也成为这类文学的普遍主题,比如聂华苓、张翎、黎...

浏览全文 阅读(27411)

□王彬彬对海外华文文学,我的所知真是少得可怜。当友人向我推荐张惠雯的小说时,我竟十分茫然。上网查了一下,才知张惠雯在新加坡和中国多次获过文学奖,而我却完全不知此人,不免有些羞愧。不久,友人寄来了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张惠雯小说集《两次相遇》,我...

浏览全文 阅读(27459)
主持人语 2023-11-09 08:48

□冯祉艾第一次读到的张惠雯的小说是2006年《收获》杂志上的《水晶孩童》。若干年后,我还很清晰地记得小说中那个纯净而甜美的孩童,那个孩童宛若作者本人,也因此,我格外开始关注她的创作。本期的评论小辑中,我们邀请到了王彬彬老师、刘小波老师、许婉霓老师...

浏览全文 阅读(27540)

□张惠雯我在某本杂志上读到一首翻译诗,描述在一场大雨中,“她”驾驶,而“我”在一旁注视着她……它在我脑海里立即转化成一幅可见的画面。诗人描述说车子穿过暴风雨如同穿越河流,我觉得这里面有某种令人震颤的美感。后来,它成了我的小说《暴风雨之后》里的一个...

浏览全文 阅读(27521)

□赵学勇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创办的会刊《新文学评论》(季刊),自2012年3月创刊于武汉后,不觉间已走过了整整十年之久。在我看来,十年间,《新文学评论》以知人论世式的办刊视野,积极打造文学话语多元化的学术平台,积极推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话语创...

浏览全文 阅读(2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