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面向全国发行的文学类学术期刊。《新文学评论》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学者的喜爱。《新文学评论》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新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刘醒龙当代文学
文集访问量: 5180 次
音乐列表
□唐定坤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散文言,取得白话文主导地位的全面胜利后,文学史书写的目光便集中在白话文领域。伴随着当代全民主体精神的失落,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刻反思近代文化的变迁,在焦聚于价值精神的传承中反思语文的现代性,渐归于对语体形式承载文化意涵的再审...
□易纾曼以新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身份为人们所熟知的胡风,其实还有着作为旧体诗人的一面。胡风一生创作了旧体诗词3000余首,目前仅留存400余首。而胡风一出狱,便再也没有作过旧体诗词了,甚至说“它限制严,早已僵化了,很难反映现实生活”,强调他的旧体诗...
□白秋华“中层青年”即中间阶层青年。国内对“中间阶层”的界定最初只以经济水平为标准,有学者认为“中产阶级或中间阶级(中间阶层)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①。而随着理论的发展,社会学对“中间阶层”的界定更加完善:“中间阶层不等于...
□古凤施蛰存和张爱玲作为海派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为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二者的小说创作均表现出传统和现代交融的特点。论都市日常生活主题的创作“施蛰存是张爱玲的先驱者”①,“...
□张光芒继颇具思想冲击力的专著《“打倒孔家店”研究》问世八年后,杨华丽教授又完成了这部题为《中国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现代转型(1898—1927)》(以下简称《家庭伦理叙事》)的厚重之作。从两部著作的研究主题来看,后者较之前者具有显著的延展性与开拓...
□景立鹏在当今的文学界或者知识界,80年代似乎是一个神话,“重返80年代”不断被重提,对于诗歌的黄金的80年代更是如此。姑且不说,这种“重返”在什么意义上成为可能,即使“80年代”本身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存在依然值得怀疑。当我们在一种线性的时间逻...
□赵目珍朦胧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69年前后的白洋淀诗人群。大约十年后,北岛和芒克主编的《今天》文学双月刊以油印的方式创刊,第1期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啊,母亲》,芒克的《天空》《冻土地》《我是诗人——给北岛》,以及北岛的《回答》《微笑·雪...
□陈爱中傅慧明“以报纸、杂志、书店和出版单位为核心的文学生产体制,构成了政治体制外的文化、言论空间和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决定着文学的本质和所谓的文学性。”①诗歌刊发期刊的存在样态和编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某一个时代的诗歌美学标准的养成具有预设性。这...
□吕周聚20世纪80年代可谓诗的年代,先是以北岛、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人浮出地表,从地下登上公开的文坛,引发了一场长达数年的关于“懂”与“不懂”的论争;后是以韩东、周伦佑、尚仲敏、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以群体的方式登上文坛,上百个诗歌团体...
□罗振亚刘波1980年代诗歌堪称一个复杂的对象存在,成分诸多,内涵丰富。在它的历史时空内,“归来诗歌”与朦胧诗持续发力,先是西部诗歌拔地而起,后有第三代诗(又称后朦胧诗)高调出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多股力量犬牙交错,几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