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2945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末文
  • 孟冰
  • 阿琳cat
  • 欧阳小溪
  • 骆雪
  • 胡谈

十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7月30日,军训结束,我们参加军训的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回到学校。在校门前,我们都呆住了:校门旁挂着的是十几个工厂的厂牌,什么机械厂、木工厂、水泥厂、化工厂、炼钢厂、红砖厂......同学们纳闷了,这里到底是学校还...

浏览全文 阅读(96701)

十我的水碾屋我家有一个水碾屋——用水力碾米的碾子屋,那是爷爷在临近解放时分家时特意留给他的长孙——我——的。我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虽然它早已不存在了,可它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也常常出现在我的睡梦中。那是一座由五间茅屋构成的房子,一间牛栏,一间卧...

浏览全文 阅读(81663)

九我参加了预备役军人集训1958年,我在益阳师范学校读二年级。放暑假之前,我接到班长通知,叫我暑假参加市里组织的军事野营——预备役军人集训,时间至少有半个月,地点是市一中初中部。大约是7月10号,我们学校上百名同学背着背包,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

浏览全文 阅读(104903)

九食堂里的风波1953年9月,我读初中了。我刚读初中的时候,住校生的粮食是没有限制的。吃饭时,食堂的中间隔丈把远就放一篾丝箩饭,每餐都吃不完。菜也很好,三菜一汤,三天一小荤,一周一大荤。早晨还有豆浆喝。每月就交5块钱。到初二吧,有一天,我们桌一个...

浏览全文 阅读(98864)

八棕包队1948年——1949年,我们这一带,出现了“棕包队”。所谓“棕包队”,指的是一队用棕包着脸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队蒙面人,他们用来蒙面的东西是那时农村到处都有的棕片,所以被称为“棕包队”。他们用棕包着脸,能从棕的缝隙中看到别人,别人却...

浏览全文 阅读(104607)

七何公庙的变迁在莫氏俊才小学的旁边,在东西、南北两条大路的交汇处,在肉铺、药铺、杂货铺、剃头铺的中间,有一座远近有名的大庙——何公庙。大庙坐北朝南,四周是青砖砌成的高墙,东西的墙上还有高高的风火垛子。东、南、北三面墙上镶嵌着上十块人多高的石碑,上...

浏览全文 阅读(88033)

1947年,我6岁了,我终于能上学读书了。我上的学校是“彭氏养正小学”——我们彭氏宗族办的一所初级小学,校址就在我们一派祖“寿三公”的祠堂里。一间教室,四个年级,外加几个读老书的,一个老师,三十来个学生。寿三公离我们彭家湾有五六里路,学校没有食堂...

浏览全文 阅读(89073)

五小放牛我满五岁了,就要与牛为伴了,1946年,我开始了为期六七年的放牛生涯,没读书的时候是全职放牛娃,读书的时候是兼职放牛娃。我能放牛了,能帮父母做事了,能跟放牛的伙伴们到外面去玩了!刚开始放牛,我很兴奋!第一次放牛,我同进爷、福叔、林叔、民叔...

浏览全文 阅读(86930)

四动物们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我们村子附近有很多的动物。屋里就有人见人爱的燕子;屋旁边就有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麻雀、有一听见它叫就有喜事临门的喜鹊、也有人人讨厌的乌鸦、猫头鹰;山里有老虎、豹子、豺狗、麂子、上树狸、野猪、黄鼠狼、竹鸡...

浏览全文 阅读(92647)

三鬼子来了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是我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个词,特别在日本鬼子占领益阳后,一讲到日本鬼子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怖。在我们山村外,有一个很大的塅口,是被丘陵包围着的一片宽阔的平原,在平原边沿的山脚下,有一个小镇,有将近一里长的...

浏览全文 阅读(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