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提倡大诗歌概念, 呼吁诗人走出诗歌圈、融入大社会文化。办刊方向以“专题策划”为主旨 迄今推出“博客专刊”“中国诗歌地理专刊”“安徽新诗阵线合刊”“中间代诗歌理论合刊”“中国文艺复兴特大号”“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合刊”“中间代诗人21家合刊”“中国新诗90年90家合刊”等 在诗界内外反响强烈被视为官刊民办的典范。
文集访问量: 12455 次
音乐列表
新诗史上大抵存在两种主要传统:前者以卞之琳为代表,认为诗歌应该挣脱杂芜、暴力的历史,通过“朝向语言的危险风景”,将具体事件高度玄学化、抽象化,使得写作技术转化为一种认识装置,在我们同历史与现实的“疏离”中捕获重新认识、从容处理令人忧惧的历史的可能...
“可我越写越少,我的提琴已患了重病。”重病在身者不是柏桦的提琴,他那把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悠扬过若干年的抒情诗的提琴,而是提琴演奏者柏桦本人的写作。《回首往昔》这么一首几乎“无一字无来历”的所谓对话性短诗,假如从一个“未来的读者”的视角,也许会...
柏桦的诗最持久不变的部分也许是它们始终燃烧着一种激情,这种激情在很多时候甚至表现为一种自毁的冲动,它燃烧着,但同时压抑着,因而向我们展现了危险的濒临悬崖边缘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柏桦的诗像刀锋,有着令人颤栗的唯美主义。作为诗人,对于柏桦而言,...
柏桦的写作总与纷繁的现实保持一种疏离关系。80年代确立的珍贵的个体意识,养成了他不擅于也不急于向群体发声的表达个性。历经几十年的写作实践,他形成并完善了一套观看世界的精密而稳固的美学装置,或者说一组显微镜,一种特定的视角。如今,他看到的世界与人生...
诗歌除了是一种表达,有时也是一种对话和交流;有些人会通过写诗和身边的亲友对话,更有些人会选择通过诗歌来和遥远时空的心契者晤谈。苏东坡被贬海南之后,曾作《和陶诗》百余首,便是和陶渊明展开的一次亲密交谈。同样的,柏桦的《回首往昔——与纳博科夫相逢》也...
……我不愿死在一座凉亭里因暴食和炎热,而宁愿网住一只神奇的蝴蝶在野外的某个山巅。——纳博科夫:《致薇罗契卡》,纳博科夫著《致薇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第508—509页甲板上,一个男子,穿着长袍,沐浴着光辉——这是我。——纳博科夫:《琐事...
本期尝试一种新的评论方式:由多位评论者来评说同一位作者的同一个诗歌文本,并由此构成一个更大的多声部的批评文本。我们期望达到的效果是:让批评在学术理性的规范内自由表达,更充分地展现诗歌文本的多维面貌,也乐见不同的诗学观念在此碰撞和交流。本期选择诗人...
流泉烈日暴晒中枯萎成草。他仍紧握这柄锈蚀的铁锹,在贫瘠的土坷垃上,一遍一遍在挖。石头粗砺常常磕坏大地的门牙,六月的月见草,忍住穿心的刺痛,每挖一下,豆粒大的汗水,就砸一下。蚂蚁们敲着空空的鼓像一队残兵,缓慢地向更远处推进。他狠狠吐一口唾沫:呸,这...
沈至桂花日历本:绝句站牌旁,十月抬头。牙齿皓白,眉宇宽阔,丹凤眼撕开又一个你。今天,我数千次地震。或者冰冷的探针。轻如薄纸,这一年,我们在决心中迷失了裸身的清晨。秋末你的底色可能很宽大;毕竟你的双手,也曾金黄得就好像此刻崭新的臃肿,比想象中差了些...
董洪良悬浮与倒立“固体微粒在流体的内部,既不上升也不沉下去。”从地球表面看,每个人立着多像人世的一枚尖锐钉子盯住浩大不放,却掘不进核心有时也亮出生活匕首用力凿刻日子的表面与虚无但总体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无力的挫败之感而从月球或者其他星球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