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提倡大诗歌概念, 呼吁诗人走出诗歌圈、融入大社会文化。办刊方向以“专题策划”为主旨 迄今推出“博客专刊”“中国诗歌地理专刊”“安徽新诗阵线合刊”“中间代诗歌理论合刊”“中国文艺复兴特大号”“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合刊”“中间代诗人21家合刊”“中国新诗90年90家合刊”等 在诗界内外反响强烈被视为官刊民办的典范。
文集访问量: 12949 次
音乐列表
柳宗宣灵魂保健术在北京,曾与马永波去中央美院见另一个诗人西川。他所在的学院在一个乱糟糟的马路边,院子里没有一件东西摆放在它应该的位置。潦草得让人联想到一个倒闭的工厂。我想到西川为什么要写作他的诗歌。福楼拜说过,他创作的小说是一块岩石。他紧紧抓住它...
柳宗宣柳宗宣,出生于1961年6月,湖北潜江人。曾任《青年文学》诗歌编辑多年,现任江汉大学新诗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1980年代开始写诗,出版有诗集《柳宗宣诗选》《河流简史》《笛音和语音》及散文集《漂泊的旅行箱》等。曾获深圳读书月2016年度十...
梁晓明九句话我曾经喜欢美国诗人罗勃特·布莱的一句话,他说他最终理解到诗是一种舞蹈,一种从悲痛中逃飞出来的舞蹈。他这样讲,一定是基于创作的快感与审美的考虑。我现在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个理想逃离痛苦、恐惧、矛盾和启示,我现在很难想象真正优秀、伟大...
主编荐语梁晓明是1980年代在先锋诗歌写作走在前列的“战士”,用霍俊明的评定:“梁晓明显然是一个强力诗人、生产性诗人和总体诗人。”他的诗歌《各人》和《玻璃》在先锋写作的1990年代,已经是中国诗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了。诗人李轻松说:“先锋诗是唤醒...
2012年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柔刚诗歌奖颁奖活动中,我和南京来的梁雪波第一次见面,在晚上聚会时雪波主动谈到了陈超老师:“陈超的诗评太棒了——变血为墨迹的阵痛!”2014年陈超先生突发辞世后的几天,梁雪波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再次提到了陈超199...
“……但是,我要永记蔷薇花。”这是诗人杨键的诗。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束蔷薇花。在我的心中,《诗歌报》就是一束有光有影有欢愉更有疼痛的蔷薇花。在扬州上大学的时候,《诗歌报》已诞生,但我竞没有见过。可是,命运是如此奇妙,1985年去乡下教书之后,我反而...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新中国喜迎70周年华诞,《诗歌报》以及延续她的《诗歌月刊》也迎来了创刊35周年的高光时刻。作为她忠实的读者和作者,我有近似于丽日晴空的心情。35年来,《诗歌报》坚守先锋、探索、包容的办刊精神,发现和培养了一代代极具前卫和先锋意...
1989年冬天我以《树枝不会折断》为题的一组诗在《诗歌报》刊出时,我其实并不清楚与我同在一城的这份报纸在当代诗学版图中的特殊性——在许多年轻诗人心里,甚至是有一些“神圣”的意味——那年我22岁,刚从复旦毕业回合肥工作不久。当时,我跟众声喧哗、风云...
一本刊物的形象,大约由操办者(含提供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在共有的文化场域中相互挑逗而成。中国的诗歌刊物中,创刊于1984年的《诗歌报》(包括1990年改版后的《诗歌报月刊》),對读者来说,应该是挑逗能力很强的那种,所以,其形象往往鲜明。如果我们站...
1980年代,是中国诗歌报刊风起云涌、精彩纷呈、创造辉煌的黄金时代。从1980年至1989年的十年间,全国各地创办出版了大量各具特色、各具风格、各具品位、各具魅力、各具影响、各领风骚的诗歌报刊。在众多公开发行的诗报诗刊中,有一张诗歌报纸凭借其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