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提倡大诗歌概念, 呼吁诗人走出诗歌圈、融入大社会文化。办刊方向以“专题策划”为主旨 迄今推出“博客专刊”“中国诗歌地理专刊”“安徽新诗阵线合刊”“中间代诗歌理论合刊”“中国文艺复兴特大号”“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合刊”“中间代诗人21家合刊”“中国新诗90年90家合刊”等 在诗界内外反响强烈被视为官刊民办的典范。
文集访问量: 12947 次
音乐列表
1986年10月,《诗歌报》携手《深圳青年报》,大面积地推出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如同疯狂燃烧的星体,在风烟滚滚的中国大陆爆炸开来,它不是白色光的星体,而是声音很大、当量很大的烟花弹,爆炸出了千种色彩万般形态。这时,我正在苏州一个...
我深信,时间并不仅仅是逝水,一去不复返,某些时间的面孔或波澜是轮回和交叉的,甚至可以重现。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回忆,通过梦,通过语言来实现其中的一部分,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那也足以显示时间的复杂性和温情的脉络。比如此刻,也是10月的初日,我坐在书房...
听说《诗歌报》创刊三十五周年,我有当头一棒感觉,原来我的三十五年也就这么擦着《诗歌报》过去,无声无息。我是看着《诗歌报》创刊的,那年,我二十岁;那时,《诗歌报》真的是一张报纸,《新华日报》大小,《文汇报》大小。记得我正在南京开会,严迪昌老师时任南...
2015年春天,我在安徽诗人老巢的陪同下,去合肥市宿州路9号,为我的纪录片《灿烂》补拍镜头。老巢也离开合肥多年,完全不知道现在的情况,这让我们在宿州路找了好久,最后穿过一家女性用品商店,在一堵墙壁上,依稀看见写着安徽省文联宿舍几个字的一块老牌子,...
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就是一个诗歌新纪元的开端。1982年考入人文鼎盛的河南大学后,我开始接触到朦胧诗,从北岛、顾城、舒婷,到后来老木编选的《新诗潮诗集》;从全国各高校诗社的社刊,到自己也参与编印的河南大学羽帆诗社社刊《羽帆》(我接任第四任羽帆...
1984年10月是一个阴郁的日子,我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皖南某乡村中学任教。突然有一天,学弟、诗友特从学校写信(那时通信工具还较落后)告诉我:《诗歌报》在合肥创刊,试刊号第1期4版头条开了一个安徽师大江南诗社作品专栏,发了四五位同学的...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一直在乡下教书。最大的爱好和最多的乐趣就是写诗。到了1980年代,有一张对开报纸,虽然它远在天边,却又宛若近在眼前,如同圣殿,让我对它心仪神往,朝思暮想,常常熬更打夜,写诗,抄诗,向它投奔。它,就是《诗歌报》。在我的印...
1986年至1989年,是大陆现代诗的蓬勃时期,各种诗歌流派纷呈。在北京就有“圆明园”诗社和“幸存者”诗社,在外地诗社更是风起云涌。安徽的《诗歌报》以大篇幅刊载先锋诗歌和实验诗歌,深受当时的诗人、评论家、读者的喜爱和称颂。不知道那几年《诗歌报》的...
说起《诗歌报》,我唯有感谢和怀念。从20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我已在诗歌路上走了三四十年,说起和国内联系最多、也最“深刻”的诗歌报刊,首先就是《诗歌报》——它伴随我们这一代人走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诗歌年代。20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诉求和诗歌...
“柯大夫诊所”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诗歌报月刊》开设的一个栏目,在当时曾产生一定影响。不记得想法最初是如何产生的,或许是有感于当时评论界流行的西式文风,或许那天身体刚巧有点不舒服去过医院,因事情过去实在太久,具体细节记不起来了。但出于当年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