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5358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我游冥冥
  • 李椿
  • 孤树
  • 芳草斜阳时
  • 混沌虚空
  • 君羽飞霐

编者按:近年来,以新的主体性与理论视野重写电影史成为电影研究者的自觉追求。本栏目所选取的三篇电影史研究文章,都有意识地以不同以往的研究视角去观照不同时空的中国电影发展情状。其中,段善策的《“恢复时期”(1977-1979)喜剧电影的创作倾向及历史...

浏览全文 阅读(25342)
岩上无心云相逐 2023-11-09 08:48

“野桥人迹少,林静谷风闲。谁识孤峰顶,悠然宇宙宽。”这是宋人的一首小诗,诗里有荒莽的远古和静止的时间。品读袁绍明其人其画,亦如此境,静守一隅,云淡风闲,天地辽阔。袁绍明说:他要保持住一份寂寞的心境,一种孤往的精神!孙婵(以下简称孙):品读您的画,...

浏览全文 阅读(25279)
中西融合,各各不同 2023-11-09 08:48

李蒲星艺术价值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价值的核心是个性,艺术个性从何而来?艺术个性,既是基因,又是种子。与生俱来无需外因成全推助地既爱且好,沉溺其中无欲无求,尽享其乐如同儿戏,即是艺术基因。古今中外艺术大家,无不备此,无不从幼儿始就基因外显。中国先贤谓...

浏览全文 阅读(25215)

周其伦我看过很多散文作品,有很多作者的散文缺乏必要的文化积淀,始终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很难有那种“看山似山”或者“看山不是山”的旷达与联想,我觉得这只能说明我们很多作者的文化积淀还是欠缺了,或者说在创作上缺乏那种来去自由的融会贯通...

浏览全文 阅读(25301)

潘桂林刘靖霞抒情一直是中国诗歌的“根”。然而后现代解构思潮冲击甚至瓦解了诗歌的抒情性,在“个人化”转向的同时也将客观呈现推向了审美前沿。湘西女诗人柴棚却能在浪潮中专注自我,借助诗集《碎碎念》向读者呈递了独具个性的抒情诗行。她以俏皮诡秘的抒情主体、...

浏览全文 阅读(25264)

马新亚沈从文1940年代的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乡土抒情小说”,以《长河》《雪晴》为代表;二是“文体实验”类作品,以《看虹摘星录》《烛虚》《七色魇》三部集子为代表;三是文论和杂文,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见诸笔端,延续了他感怀时局、关心民...

浏览全文 阅读(25296)

闫杰关于“什么是小说”,一个很著名的说法盛行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那晚,站在领奖台上的他不无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小说是要讲个故事,”福斯特说,“对所有小说而言这都是至高无上的要素。”但是,这位英国作家随后又说:“我们越...

浏览全文 阅读(25289)
茫茫何处是归途 2023-11-09 08:48

新世纪以来,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作品之多,不堪重负,即使是精品力作,也难免有遗珠之憾。然而,当我读到长篇小说《迷途》时,眼前不觉一亮,甚为吃惊。一是惊诧于作者对文学的孜孜以求,近年来其文学作品屡见报刊,且文体涉及面广,小说、散文...

浏览全文 阅读(25257)

闫倩遭遇拐卖的妇女被解救后迫于无奈再次回到原来的地方,本是这陆离世界万千悲剧中的普通一桩,新闻浅薄的外壳早已剥蚀了大众的痛感,于事不关己的旁人而言不过是一句随口就来的谈资,几声唏嘘过后也就成了桌角上的一抹水迹。在贾平凹那里这一抹好容易挥发的水迹成...

浏览全文 阅读(25260)

苏沙丽贾平凹的小说往往有两副笔墨,一面是历史与现实的芜杂,人性恶、暴力纷争,杂乱破坏,一面则是传统文化的内蕴柔情,日常生活的琐细清欢,还有向上向善的人性人情美,这两副笔墨共同勾描作者对中国世相,乡土情状,人性人心的体察。《带灯》如此,《老生》如此...

浏览全文 阅读(2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