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妙在似与不似间——浅谈中国画欣赏

  • 作者: 西江月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301
  • □ 李灵机

      文化意韵

      妙在似与不似间
    ——浅谈中国画欣赏

      □ 李灵机

      许多人欣赏中国画作品时,常会停留在画面的观赏性上,未能深入到作品的艺术性之中,纠结于图像与物像的似与不似。殊不知中国画变化的轨迹,并非向着写实方向前进。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不似欺世,太似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既是他个人的创作理念,也代表了中国画的美学理想。唯有站在这个艺术立场上,方能找到打开欣赏中国画大门的钥匙。

      中国画之所以不求写实,主要是受绘画的材质限制,毛笔宣纸和墨很难画出像西方油画那样的逼真效果。此外,还有人文原因,历代画家似乎都缺乏耐心去精确地描绘眼中所见,而是迫不及待地直接表达心中所想,把对客观世界的感性理解,个性化地表达在抒情的作品之中。中国画史上有地位的画家,写意画家居多,工笔画家甚少。中国画不以写实吸引眼球,而以意趣打动人心,中国画的造型特征是意象。意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距离产生的艺术魅力,正是中国画艺术出彩之处。透过变形夸张的意象,观赏者可以感受到画家的学识﹑性情和心境,这是欣赏中国画作品的亮点。

      齐白石老人视不似为欺世,出自于对观赏者欣赏习惯的尊重,而把太似称为媚俗,明显是强调中国画必须具有文化品位。中国画的文化气息体现在笔墨语言之中。研习中国画无法逃避笔墨训练,评价中国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无法绕开笔墨标准。可见欣赏中国画必须具备品味笔墨的意识和能力,能理解笔墨的形式和内涵。(作品见80页上)

      技术层面上的笔墨,是指中国画中的用笔和用墨技法。尤其是写意画的笔墨技法更为丰富。笔毫与宣纸接触的位置改变,行笔的速度和力度的差异,甚至作画情绪的变化,都会留下各种效果,使线条富于质感。墨法是通过对水分的掌握,使画面墨分五色、水气淋漓。笔墨技法的综合使用,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使中国画别具一格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不熟悉和理解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欣赏者会在以写意为目标的意象面前一头雾水。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是线条,所有笔墨技法,最后都是落实到线条的质量上,欣赏中国画要懂得品味线条的美感,包括线条与墨色的组合美感。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带有许多书法元素,写意画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为书法元素的渗入提供了空间,通过减弱具象内容而使抽象的形式美感得以强化。以书入画就是让书法的线条质量和创作理念进入到绘画创作中,使中国画具备中国文化的特质。以书入画不仅是技法,而且是充满灵性的创作状态,放笔直取,不拘小节,抑扬顿挫,直抒胸臆,画家自身文化修养的调动和控制,决定了作品中的文化气息,称之为书卷气。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他的画对马的结构加以变形和夸张,并非动物挂图,而是一种精神符号。他凭借着清健俊朗的笔墨形象,使画面意气风发,让欣赏者感受到作者激越昂扬的精神世界。欣赏者需要在笔墨文化层面上的精神内涵倾注更大的兴趣,方可真正读懂大师的经典作品。(作品见80页下)

      时常听到有人说不懂如何欣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原因在于缺乏知识准备,一旦了解中国画的特性和艺术理想,理解笔墨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内涵,便可发现中国画艺术的奥妙。

      责任编辑:傅燕兰

      

      齐白石中国画作品选

      

      徐悲鸿中国画作品选

      本文标题:妙在似与不似间——浅谈中国画欣赏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14370.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